【摘要】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收縮”有利有弊:一些地區由于自然、社會條件較差,“城市收縮”將優化人口和產業布局,具有正面意義;但對地級以上中心城市而言,“城市收縮”將不利于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不利于國家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并加劇一線城市的“大城市病”,因此要創造條件、吸引人才,避免出現“城市收縮”的尷尬局面。
【關鍵詞】“收縮城市” 城市化 城市人口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根據規律,在城市化初期,農村人口會向城鎮聚集;而到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將會出現人口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的大城市化現象。與此同時,人口在不同地區城市之間的分布也產生了差異:一些條件較好地區的城市能夠聚集更多人口,出現城市人口膨脹現象,甚至產生“大城市病”;而一些條件較為惡劣地區的城市則會呈現人口凈流出,城市人口出現萎縮,產生“城市收縮”的現象。準確把握城市規模變化趨勢,有利于科學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推進城市建設,優化配置城市資源,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入中后期和人口達到峰值,“城市收縮”現象開始出現
在人口總量較為穩定、城市化進入中后期的情況下,城鎮人口增量趨緩,人口流動會造成城市之間在規模上的“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一些城市出現的“城市膨脹”與另一些城市出現的“城市收縮”是一個對偶問題。這種現象在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如歐洲、北美、日本、韓國等都出現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入中后期和人口達到峰值,也同樣會出現類似發達國家的現象。
從城鎮化進程來看,到2030年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4.2億左右。在此之前,城市化仍將以年均新增1200萬左右城鎮人口的速度推進,新增城鎮人口總量為1.5億左右,屆時城鎮總人口接近9.5億。不過,這些新增城鎮人口中有較大部分為已進城安置下來的務工人員的家屬,即婦女、兒童和老人。其后,隨著總人口逐步減少(到本世紀中葉人口總量將降為12.5億左右),新增城鎮人口也將快速下降到每年新增700萬(2030—2035年)和400萬(2035—2040年),到2040年接近城鎮人口峰值——10億左右,然后城鎮人口也開始緩慢地負增長。
從空間格局來看,今后10年我國主要區域城市化趨勢可以概括為:京津冀、長三角、東南沿海(閩粵)、中部四省(豫皖湘贛)、西南四省(川渝滇桂)、關中地區(陜西、甘肅南部)呈快速推進、份額上升態勢;其他區域由于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或者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條件,城市化出現速度減緩、份額穩定或下降態勢。具體到區域核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收益—成本比”都比較低,進一步城市化給新遷入人口帶來的壓力較大,因此進一步吸納新增城市人口潛力不大,但對年輕人與高收入群體進入阻力不大;相比較而言,東部地區的天津、南京、杭州、大連、青島、廈門等新一線城市“收益—成本比”具有一定優勢,同時由于接近一線城市,具有較好的綜合發展環境,因此仍有一定吸納新增城市人口的潛力;位于中西部地區的新一線城市——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和全國數十座二線城市,盡管貨幣工資收益水平不高,但購房成本相對東部同類城市來說較低,因此具有較高的“收益—成本比”,對于未來吸納新增城市人口、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仍具有較大潛力。
未來15年,我國將處于城市化中后期階段,中小城市人口大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區域化、都市密集區之間人口遷移互動化三大流動趨勢將更為明顯。小城鎮人口向縣城和小城市聚集、縣城和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的速度也將呈現先快后慢的趨勢。根據“城市位序—規模法則”,到本世紀中葉,全國將出現20余座超大和特大城市,主要是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以及100余座大城市,余下的近200個地級市所在地基本為中等城市;絕大多數現有縣城和部分條件較好的中心小城鎮將發展成為小城市,數量大約1000余個;一些歷史悠久、區位優越、功能完善的建制鎮將成為中心鎮,約為1萬個左右;余下的現有建制鎮、大部分現鄉政府所在集鎮以及部分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將成為中心村,大約10萬個左右;其余現有村莊將逐漸萎縮,人口大幅度減少,絕大部分將變成現代農場或牧場。在人口方面,留存下來的中心鎮和中心村人口分別在2億左右;而中小城市及縣城、大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都將在目前基礎上翻一番,分別擴大到4億左右。
中心城市要努力創造條件、吸引人才,避免出現“城市收縮”的尷尬局面
21世紀以來,世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物聯網技術趨于成熟,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步入了智慧文明社會。農業社會人類生產的主要是農副產品,以解決生存需求問題;工業社會主要生產的是工業產品,以解決發展問題;智慧社會主要生產的是智慧產品,以解決自由問題。在智慧社會,由智慧農業、智慧制造、智慧服務形成的智慧產品,都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產物,包括高附加值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不同于工業社會中資金對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智慧社會,人才特別是高端創新型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人才匯集之地,不僅經濟發達,生活條件也會舒適而健康,創新氛圍濃烈而寬松。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標志著該城市宜居宜業的綜合狀況。未來城市發展潛力取決于城市文化底蘊、優美自然環境、創新活力氛圍等眾多涉及人類全面發展的因素。因此,具備上述條件的城市將具有城市擴張力和增長力。相反,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城市將呈現人才流失、產業凋敝、規模萎縮的態勢,“城市收縮”在所難免。因此,在這樣一個新時代,哪個城市能夠聚集高端人才并實現創新發展,哪個城市就有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領先發展,從而聚集更多的人口,并進一步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增添城市發展后勁。近期,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和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武漢、西安等新一線城市,紛紛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各類頂尖人才;一些省份也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廣攬海內外優秀人才,一場“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就是最好的寫照。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收縮”有利有弊:一些地區由于自然、社會條件較差,“城市收縮”將優化人口和產業布局,具有正面意義;但對地級以上中心城市而言,“城市收縮”將不利于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不利于國家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并加劇一線城市的“大城市病”;尤其是我國東北、西北、西南(環北部灣地區)、東南(閩臺地區)四大區域板塊的中心城市出現“城市收縮”,將導致“區域塌陷”,最終影響國家戰略目標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今后30年我國中心城市如果要避免出現“收縮”的尷尬局面,應努力創造以下條件:一是建設高鐵、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改善自身的區位條件;二是趨利避害,打造優美宜居的自然環境;三是挖掘城市人文底蘊,注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四是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居民收入,增強市民的幸福感;五是建立完善的市場激勵機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氛圍;六是構建廣泛的對外聯系,形成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主任)
【參考文獻】
①《多地人才落戶創新高!“搶人大戰”將產生什么影響?》,新華網,2018年4月20日。
責編/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