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近年來中國跨越式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國總體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正視發展成就,認清發展差距,改變傳統發展觀念,樹立新型發展觀,努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這是中國反制霸凌主義的硬道理,也是新時期新環境下加快和實現中國總體發展、促進共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型發展觀 戰略定位 霸凌主義 【中圖分類號】D51 【文獻標識碼】A
近來,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借口,舉起霸凌主義的大棒,與中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大打貿易戰。面對霸凌主義的侵擾,中國要冷靜研判情勢變化,客觀審視中美實力對比,要轉變發展觀念,樹立新型發展觀,加快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質的飛躍。更好更快發展才是中國反制霸凌主義的硬道理。
反制霸凌主義,既要看到中國跨越式發展的巨大成就,也要深刻認識到現階段中國快速發展的相對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對外貿易、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既要看到中國跨越式發展的巨大成就,也要客觀看待中國總體發展不足的現實差距,砥礪前行。
經濟實力顯著增長,但增長“后遺癥”也相伴而生。當前,全球經濟雖然出現了復蘇的跡象,但世界各國發展壓力依然很大,而中國經濟發展卻迎難而上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經濟發展規模看,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2.01萬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19.39萬億)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中國將在2030年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外匯儲備看,截至2018年7月,中國外匯儲備額達3.1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是排名次位日本(1.25萬億美元)的2.5倍、第三名瑞士(0.75萬億美元)的4.2倍。從經濟發展增速看,2017年中國的GDP增速為6.9%,遠超美國(2.3%)、日本(1.7%)等發達國家。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2017年中國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30%,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拉動了疲軟的世界經濟。同時,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后遺癥”也非常明顯。比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以往,中國的快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雖然中國產業結構正向“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轉型,但現階段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仍然是傳統產業,新興綠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在全球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巨大的形勢下,中國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難度不小。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更好更快發展,還必須要打好脫貧攻堅戰,任務艱巨。
科技實力明顯增強,但創新能力依然不足。科技實力是衡量一國發展的重要指標,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占據著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近年來,隨著中國對科技投入的增加及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高鐵、航天技術、超級計算機等成為中國的科技名牌。從科技發展結構看,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基于此的應用型技術呈爆發式發展,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網絡零售、網絡廣告、網絡游戲等行業迅速崛起,中國的網絡經濟規模已超過了其他一些國家。網絡健康服務、網絡出行服務、共享經濟等新概念被不斷應用,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雖然中國網絡經濟發展喜人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難以掩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窘境。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長期受西方國家的制裁,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如今的《瓦森納協定》,中國飽受發達國家科技封鎖之苦,在計算機、軟件、新材料等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芯片、集成電路、CPU等核心技術仍是短期內不易突破的瓶頸。
對外貿易規模龐大,但貿易形勢依然嚴峻。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呈快速增長勢頭,發達國家市場份額被新興市場國家逐漸趕超。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常年處于世界前列。目前,中國對外貿易規模超過美國(3.9萬億美元),成為世界對外貿易規模最龐大的國家。中國是WTO成員國,一直堅持在WTO規則下發展對外貿易,中國一貫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霸凌主義,但“中國制造”在給世界各國帶來極大便利與實惠的同時,中國卻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之一。僅2017年,中國就遭到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涉及金額達110億美元。中國連續23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反制霸凌主義,離不開中國自身的更好更快發展和更加精準長遠的國際戰略定位
霸凌主義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沖擊,中國如何妥善應對這種局面,立足長遠有效反制這種威脅,使中國在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更好地捍衛核心利益和國家權益,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是重中之重。這就要轉變傳統發展觀念,樹立新型發展觀,注重領域式發展與總體性發展相統一、自我發展與共同發展相對接、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同步,要確立更加精準長遠的戰略定位,努力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領域式發展與總體性發展相統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從領域發展看,中國在高鐵、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等領域已經步入世界前列。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發展模式,為拉動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不過,從總體上看,中國發展短板依然明顯,影響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發揮和提升。中國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樹立新型發展觀,把領域式發展與總體性發展統一起來,在優勢領域內做精做強,積極參與優勢領域內國際規則的修訂和制定,努力把在領域式發展上的核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國家總體性發展優勢。
自我發展與共同發展相對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不斷加強和深化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充足的發展活力和動力。當前,中國正積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與那些愿意同中國友好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中國愿意把自身成功的發展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國家,并將之應用于世界各國發展難題的解決上。推動中國自我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相對接,在“共同利益觀”的指導和引領下實現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相對接,這對于中國和世界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影響。
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同步。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是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發展模式,是注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質量式的好發展”,因此也成為中國繼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選擇。其實,“數量式的快發展”與“質量式的好發展”并不對立,可持續發展也不是慢發展、不發展,而是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和產業模式升級、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路徑。新時期新環境下,中國應全面統籌“快發展”與“好發展”模式,著力挖掘和培育新興產業,進一步強化國際合作關系,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同步,不斷突破國家發展瓶頸問題。
只有客觀看待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現實差距,從中尋找自身發展的短板與不足,不斷增強自身力量,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務實轉變發展觀念,堅定擴大開放信心,牢固樹立新型發展觀,才能以更好更快發展的作為擔當,更加有效地反制霸凌主義。
(作者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博導;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孫天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可持續安全與中國地緣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7AZD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夏旭田、鐘華:《商務部回應美對光伏產品等實施“201調查”:濫用貿易救濟措施》,《21世紀經濟報》,2018年1月24日。
責編/姜成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