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體經濟是強國富民的根基,是經濟持續發展的“脊梁”。基于目前情況來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大而不強”“脫實向虛”特點,為未來經濟發展埋下隱患。為此,我們需要通過有效控制成本、創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以及引導虛擬經濟等方式,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振興。
【關鍵詞】實體經濟 振興方略 虛擬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振興實體經濟關系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全局,任何時期,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的命脈,面對實體經濟“大而不強”“脫實向虛”趨勢,必須將振興實體經濟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施以重拳改善實體經濟環境,助力實體經濟振興發展。
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增強實體經濟競爭優勢
實體經濟成本居高不下是導致實體經濟失去競爭力的關鍵,振興實體經濟必須要有效控制和降低企業成本。
減輕實體經濟稅負。稅負在實體經濟成本中占據較高比重,控制實體經濟成本,首先要給實體經濟減稅。一方面,進行普惠性減稅。推進所得稅抵減、增值稅率降低,尤其是針對科技類型企業,通過降低稅負節省資金,讓企業開展相應的技術研究。同時,對企業購進科技型設備給予加速折舊,提高企業進出口退稅。另一方面,優化實體經濟稅收體系。合理調整稅費范疇和稅率結構,提高奢侈品稅費,降低科技產業稅率,通過稅收體系調整,區別對待不同的實體經濟企業,既能確保我國經濟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又能為國家需要的實體經濟企業降低成本。
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政府應在權力上做“減法”,在實體經濟環境上做“加法”,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簡化行政審批事項,將政府部門傳統管理職能轉變為服務職能。同時,要注重政府的投資行為,確保政府投資不與民間資本產生不當競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此外,減輕實體經濟企業的社會成本支出,盡快出臺實體經濟企業社保新規,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社保支出,例如,要適當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比例。
降低企業外部綜合成本。第一,降低企業能源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使用天然氣、電力的成本,基于不同的產業設置相應的能源費用標準,適當調整企業資源成本。第二,消除不合理成本支出。全面落實行政事業收費項目,明確各類收費標準,推行交通與路政執法“互認”機制,消除重復罰款。第三,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服務費,落實小微企業“無間貸”政策,完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降低新三板交易門檻,讓更多非金融機構能夠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幫助。
創新發展理念,提升實體經濟內在動力
一直以來,我國都屬于實體經濟大國,而非強國,始終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創新供給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緩慢。要想振興實體經濟,就必須注重創新發展,提升實體經濟的內在動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關鍵技術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轉化效率。
注重前瞻性、關鍵性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我國應關注實體經濟的科技前沿,注重基礎應用研究,利用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實現前瞻性的科研成果轉化。國家及相關部門應有秩序、有步驟地組織科研人員,對重點科研項目與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確保我國掌握核心技術,將核心技術應用到實體經濟中。政府及相關部門還要注重技術轉化,依托創新技術設計新型產品,確保產品在技術層面具有優勢,從而提高實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國不僅要關注大型國有企業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而且要扶持中小企業創新,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性,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讓其成為科技創新的載體。同時,我國要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做好科研成果的保護和利益分享工作,確保科研單位、企業都具有充足的創新動力,持續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倡導創新文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不斷推出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持續優化商業環境,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平臺,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形成良好的創業環境。同時,要倡導創新文化,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數據庫,及時通過數據庫選派人才,為企業注入創新活力,并引導企業形成正確的企業文化,確保創新文化成為主流文化。
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是實體經濟振興的基礎。政府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不斷健全市場體制,最大限度降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營造法治化、便捷化、市場化的經營環境,為實體經濟發展掃除障礙。
著手推進“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就是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實現服務優化。一直以來,我國都在注重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降低市場運行的行政成本,確保市場主體具有創新活力。政府要打破行政壟斷,全面實施市場準入制度,清除妨礙市場公平的各項規定,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在實體經濟中,通過逐步放開市場準入門檻,允許更多企業進入到關鍵領域,進而構建良好的法治環境、社會環境、政務環境,讓企業通過良性競爭促進發展。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是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力軍,在實體經濟中占據較高比例,我國必須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完善國有企業的管理機制,健全對國有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實現國有企業監管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讓國有企業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依照市場規律開展經營活動。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消除資本壁壘,讓民間資金獲得充分利用,把更多的民間資金注入到實體經濟中,從而為實體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規范政府與企業交往行為,積極倡導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資實體經濟,充分激發實體經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做好相應的實體經濟保障工作,高效配置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對關鍵要素進行科學分配,確保關鍵要素向實體經濟流動。注重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扶持,提高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比重,讓實體經濟發展能夠獲得更多資金支持。
引導虛擬經濟,助推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振興實體經濟需要正確引導虛擬經濟,讓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保持股市健康發展。股市是虛擬經濟的重要構成,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振興實體經濟需要保持股市健康發展。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機制,注重市場監督和管理,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從而實現虛擬經濟的有序發展,以此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注重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就是將傳統的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進行融合,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著力發展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應打造世界領先的制造企業,以先進的產業集群帶動實體經濟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創新“互聯網+”新模式。“互聯網+”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深度融合,助力傳統實體經濟達到新的高度。“互聯網+”以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為基礎,實現云平臺、操作系統等領域的突破,促進企業向智能化轉型。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實體經濟將深度參與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實現等環節,通過定制產品或服務,助力實體經濟企業獲得更多利潤。
(作者為中共昆明市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顧昱:《振興實體經濟的若干思考》,《中國發展觀察》,2018年第2期。
②陳健、龔曉鶯:《新時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現代商業》,2018年第3期。
責編/溫祖俊 謝帥(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