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互聯網對青年思想有何影響

核心提示: 網絡社會的崛起增強了青年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提高了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然而,不良網絡環境也會導致青年走向頹廢、墮落。因此,重視網絡的正面效應,清除網絡的負面信息,有助于青年思想的健康發展。

【摘要】網絡社會的崛起增強了青年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提高了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然而,不良網絡環境也會導致青年走向頹廢、墮落。因此,重視網絡的正面效應,清除網絡的負面信息,有助于青年思想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社會  青年  國家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網絡社會的崛起。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網絡普及率達到55.8%。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青年信息獲取的時空限制,使青年思想呈現出了眾多與傳統社會所不同的特征。互聯網時代,青年網民頻繁的社會互動是在電子網絡空間進行的,從而形成了具有文化認同的共同體及活動場所,即虛擬社區。在虛擬社區構成的網絡社會中,青年互動呈現出虛擬性、結構扁平性、互為主體性、管理自治性等方面的特點,與此同時,青年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也在長期的互動中得到了強化。

議事問政熱情不斷提高,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強

主體的匿名性、交流的跨時空性、共享主題的虛擬性是網絡社會虛擬性的主要表現。網絡社會中,成員之間的交往形式是非面對面的。網絡的匿名性使得青年網民能夠更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減少了青年網民對政治參與的擔憂。近年來,多種多樣的社交工具、新聞客戶端、貼吧、論壇、直播平臺為青年網民行使政治權利、表達愛國熱情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以人民日報為例,在順應時代發展推出新聞客戶端以來,進一步擴寬了反映利益訴求的渠道。青年網民通過在網上留言將自身的意見反映給省、市、區級的黨政一把手,從而督促相關部門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網絡社會中成員的互動,不要求固定的時間和地域,信息的傳播具有即時性、廣泛性,當代青年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咨詢平臺、評論欄目、投票功能、留言功能、投訴平臺可以使網民的質疑困惑得到迅速回應,個人情感得到及時宣泄,從而使青年議事問政的熱情得以不斷提高。以入選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的聊城于歡案為例,當時這一事件也在網上熱傳,一時間廣大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紛紛轉發,表達對于歡的同情和理解。互聯網打破了時空局限,激發了青年關注社會事件的熱情,使其更加熱衷于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

網絡社會中,青年可以虛擬生活、虛擬主題,任意馳騁,發揮個人的想象力。與現實生活相比,互聯網所賦予青年的虛擬權利避免了其在進行政治參與時遭受干擾,使青年擺脫了“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束縛,從而充分地踐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理念。因此,網絡社會的虛擬性特征使青年的政治參與意識持續高漲,議事問政熱情不斷提高,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強。

民主意識得以提升,網絡維權手段不斷豐富,社會正義感日益強化

網絡社會結構扁平化的特征主要體現為多節點性、無中心性。從橫向角度來講,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個體和組織在網絡社會中都不能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任何階層都擁有著相對平等的話語權。從縱向角度來講,虛擬社區中雖然存在著群主—管理員—群組成員等類似的等級結構,但其身份是虛擬的,規制對成員的約束力是非強制性的,權利差異亦是微小的,因此,成員之間的互動近乎是平行的。而青年作為最大規模的網民群體,其在網絡社會的溝通與對話往往是協商式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杜絕獨裁、專制與霸權,使決策具有更強的共識性。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網絡建設的重視使青年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維權手段不斷豐富。例如,在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泄題事件中,被告人涉及到企業主、高校教師、政府工作人員等不同的社會角色,財富、聲望、權力這些現實因素未能對犯罪分子的行為起到一絲一毫的庇護作用,網絡舉報方式的多樣性對行政機關的嚴格執法、司法機關的公正司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監督作用,對青年合法權益的維護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日益挑戰著等級觀念對青年的壓制,一方面鼓勵了廣大青年更加珍惜自己的權利,勇敢地同社會不公平現象進行斗爭;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廣大青年更為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義務。2017年8月,人民日報客戶端聯合微信推出“我的軍裝照”,瞬間刷爆了青年網友的朋友圈,廣大青年紛紛通過“曬”自己的軍裝合成照片,抒發自己的愛軍擁軍之情。公益眾籌項目、精準扶貧項目與互聯網聯系的日益緊密,也使青年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日益增多,從而有力培養了其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網絡社會的結構扁平性特征既打破了強勢群體對于信息的封閉與壟斷,又使任何個人和組織通過網絡實現全球性的信息傳遞,對青年的積極維權和社會融入起到了推動作用。隨著青年對于集體協商、共同決策思想的內化,其民主意識也會得到不斷增強。

平等對話思維日益流行,共識性權威逐漸形成

互為主體性是指在網民都是平等的主體,權威的傳遞是雙向性的。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許多溝通實質上是非理性的。基于權力之上的統治性權威的存在,使溝通雙方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弱勢一方往往被動地接受強勢一方的思想灌輸。因此,現實社會中的溝通存在著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矛盾。網絡社會的互為主體性特征以及信息傳播的及時性減少了權力、地位、時間對青年實現平等溝通的羈絆,使當代青年之間的社會交往日益平等化,通過溝通與對話解決問題的思維在青年群體中也得以普及。

隨著網民數量的劇增,政府開始重視對網絡民意的收集。網絡拉近了政府官員與尋常百姓的距離,網絡溝通中的互為主體性的特征使每個人無論財富多寡、地位高低、權力大小都成為網絡社會中的普通一員。我國當代的青年可以說是與互聯網共同成長并逐漸成熟的群體,互聯網的“無中心性”“去勢性”使青年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時采用對話、溝通、協商的形式,青年群體積累著網絡交流的經驗,并且這些經驗應用到現實社會中,促進了人人平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減少了指責、命令,增加了尊重、傾聽,從而推動了共識性權威的形成。網絡社會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社會,任何個體或組織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員資格,同時任何個體或組織的行為舉止都受到網民群體的監督。因此,網絡社會雖然分布著現實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群,但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卻是平等的,普通民眾也可以像高級教授一般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弱勢群體可以和強勢群體實現平等的辯論。與以往傳統生活經驗不同,青年的網絡生活經驗中蘊含著更多平等待人的理念,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自我意識逐漸凸顯,自身使命感明顯增強

手機、互聯網、微信朋友圈的結合使當代青年更加積極地關注自身。手機自拍功能的出現,使青年不再單純地關注秀麗風景,而是更希望通過照片、視頻記錄自己成長的過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圖片、音頻的傳播速度與范圍與日俱增,青年渴望更多人的關注,微信朋友圈的點贊功能也極大地滿足了青年群體的精神需求。此外,青年通過發狀態、發帖、留言、評論等表達自己的看法,宣泄自身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的主張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增強自我思想的影響力。網絡社會中青年往往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尋找同道中人,建立起群組、論壇,并形成長期穩定的聯系,從而豐富自己的生活,提高個人生活的辛福感與滿足感。

新時代的中國“四大發明”——網購、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以互聯網為媒介使當代青年享受著無與倫比的便利。網絡社會孕育出的直播軟件、K歌軟件、照片美化軟件、視頻制作軟件層出不窮,為當代青年展示自己、張揚個性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任何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能夠以主角的身份進行布告與宣講,人的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了空前的肯定。

線上教育幫助當代青年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得以更加均衡地分配。青年告別了程門立雪之苦,能夠隨時隨地汲取知識,陶冶情操。網絡社會的開放性擴大了當代青年的交往范圍,使其能夠以互聯網為紐帶,通過相互之間的“執經叩問”,不斷地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以促進自我實現。網絡社會的信息共享性使當代青年在關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看到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國情懷在任何時代都是備受贊譽的,互聯網的發展并不會使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相反,在正確的指引下,當代青年終會成為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力量源泉。許多青年在網絡平臺上行善助人,為社會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使社會充滿了正能量。

盡管網絡社會的崛起強化了當代青年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但是,由于當今社會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社會,一些負面思想無孔不入,往往會誤導青年的價值觀。如“過洋節”現象的盛行使青年逐漸忽視了傳統節日的美麗,星座學說、網絡八卦的猖獗導致青年輕視科學、遠離科學,網絡直播平臺的露骨表演、娛樂明星的高調炫富、邪典漫畫的蔓延顛覆了一些青年健康向上的價值觀,謠言、拜金思想、享樂主義、頹廢文化、低俗風氣在青年群體中的蔓延,對青年成長與社會穩定造成了威脅。因此,加大網絡社會的治理力度,提高網絡社會的規范水平迫在眉睫。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中國特色的本土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6XNI00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陳勁松:《網絡社會的特征及其社會管理創新》,《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責編/姜成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何影   思想   互聯網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