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資源約束與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的現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探索并實踐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農業農村功能,實現農民增收,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三產融合 “三鏈”重構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著重提出了要“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要求“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進一步推動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新型業態,對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仍然需要重視其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踐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多元化路徑,緩解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壓力。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
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與農村發展高度契合,表現出新的特征,具體體現在新業態、新技術、新要素和新模式四個方面。
一是新業態,即農村三產融合之后產生的新型業態。新業態與傳統單一的一二三產業相比,在技術基礎、資源配置方式以及產品屬性等方面大有不同,新業態是對傳統農村產業體系的更新與拓展。比如,傳統的手工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工廠農業模式,傳統的種養殖農業功能和形式拓展為生態農業、會展農業、休閑農業等多種業態形式。
二是新技術,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用以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創新農業產品的新型技術,其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新技術促使土地、人力、資本等要素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比如,農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第三產業帶來的信息服務融入了傳統農業,催生了“互聯網+農業”“精準農業”以及“智慧農業”等新型產業與產品。
三是新要素,即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對農業所提出的新的要素要求。新的要素要求在傳統農業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基礎上拓展為研發、信息、管理、服務、金融、咨詢、生態等要素。通過多樣化的要素整合、配置與利用,能產生良好的倍化作用。
四是新模式,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后形成的新型農業經營與管理模式。新模式包含新型的經營主體,即同一經營主體可以同時參與一二三產業的經營與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經營主體經營范圍,使得經營主體以及經營產業具備不同的資源稟賦,推動傳統的農業“生產型”經營主體不斷向“經營型”經營主體和“綜合型”經營主體轉變,傳統要素得到重新配置,產業發展逐步趨于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要素流通不暢。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要保證土地、資金、人才、技術四個要素流動暢通。然而,我國部分農村存在要素缺失與限制問題。比如,在土地方面,土地流轉不暢,農業集約化經營、特色產業發展難以實現;在資金方面,農民貸款難、融資渠道單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缺少充足的資金;在人才方面,集農業種植、生產、經營、管理、金融等多領域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缺失,農村企業管理水平大大降低;在技術方面,技術研發與應用滯后,農村企業市場缺乏競爭力。
“三鏈”拓展不足。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息息相關的“三鏈”,即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的拓展不足,直接影響了農村三產融合新業態的形成與發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根本在于延長和拓展“三鏈”,然而當前“三鏈”的拓展并不徹底,拓展效果不理想,使得農村的產業融合普遍集中在一二、一三或者是二三產業融合,同時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較少。
質量與技術保障缺失。由于農產品質量與技術難以得到保證,深加工有限,且生產、運輸、存儲和銷售等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農村企業品牌的打造受阻。
利益協調不善?,F階段我國農業產業不斷發展,農民合作社、農產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大量出現,但是農民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價值鏈中的話語權不足,農民與其他參與主體之間未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協調關系,使得農村的利潤獲得量較低,大量的利潤流向農村外,利益分配失衡。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雖然國家的相關政策性文件開始倡導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戰略方針上提出了完善的指導思想和實施路徑,但是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配套支持政策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尤其是市級以及縣級層面的三產融合發展政策仍處于較為模糊的狀態。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推進路徑
深化改革,疏通要素??紤]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要素要求問題,農村應進一步加大對土地、資金、人才、技術四要素的培育與應用。首先,通過農村制度改革和農業結構優化,拓展要素流通渠道,營造要素流通環境,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要素基礎保障;其次,打破城鄉各區域間的界限,改革要素流通與配置政策,保證要素流通和交易行為的合法性、順暢性,進一步合理優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生產率;最后,加強土地流轉、拓展融資渠道、吸引綜合人才、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完善的生產要素集合。
重構“三鏈”,拓展業態。一方面要緊抓當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政策與市場環境機遇,緊密連接一二三產業關系,以全服務、全要素、全產業為原則,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產品品牌化建設,合理建設農村產業園區,打造產業化、社會化、標準化生產與服務,積極培育多元化產業,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在相互連接的基礎上不斷多方拓展延伸,形成“三鏈”閉環,促使“三鏈”效益最大化。
創新技術,建設品牌。首先,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不斷滲透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提高企業深加工能力,促進農村農產品“走出去”,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其次,借助現代管理理論,分析市場、消費者與競爭群體,明確市場細分和定位,科學確定產品賣點和特點,加強品牌營銷,提高農村企業核心競爭力。
引導開發,協調利益。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的各方利益協調,尤其是農民參與方的利益保證,不僅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還需要市場的合理開發。在政府引導方面,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服務性功能,保證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同時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分享農業下游收益,吸引工商資本不斷融入,增加經濟收益;在市場開發方面,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與調節作用,合理協調利益分配,實現多方共贏。
完善政策,培育主體。細化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而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全面發力。首先,應制定產業融合發展配套的金融、稅收、財政等相關政策,為產業融合、產業鏈拓展提供支持與幫助;其次,改革農村三產融合相關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通過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幫扶與培育,從而更好地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作者分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教授;內蒙古財經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1163024)和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NDB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英震、宋寶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綜述》,《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②楊尚勤、何予平等:《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中國財政》,2017年第10期。
③歐陽勝:《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基于武陵山片區的案例分析》 ,《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責編/潘麗莉 胡秀文(見習) 美編/楊玲玲 史航(見習)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