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的重要奮斗目標,而就業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的民生大計。改革開放至今,黨和政府不斷完善我國的就業政策,就業優先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視野下,落實和實現就業優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康社會 就業優先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就業形勢也正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些成績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有利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就業優先戰略的內涵價值及具體表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過程中,我國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就業矛盾也得到了緩解。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我國的就業問題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既包括勞動力市場固有的結構性矛盾,也包括勞動者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和市場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的困境,還有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如經濟新常態下的下崗問題,勞動力成本提高導致的企業用人需求下降等。過去的幾年里,我國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在豐富著就業優先戰略的新內涵。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縮小社會中的收入差距。再就業是民生問題的重點,也是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之一。近年來,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政府明確了就業優先戰略的新內涵,將發展就業的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之間緊密結合,將就業優先融入到區域發展戰略、公共投資項目以及產業結構調整之中;這樣既能保障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握勞動力市場的靈活運行,同時也能推動政府工作的進行,完善勞動力市場的相應制度。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我們也正在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去產能是其中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企業優勝劣汰的一個過程。很多落后的產業由于其對于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無法走出現階段的困境,對于這些產能過剩產業的調整,勢必會導致很多人失業。面對這一問題,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就業優先戰略政策的扶持,通過失業補助和實現再就業以及創業扶持等方式,保障就業的穩定,降低失業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就業形勢的好轉,也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就業優先戰略的價值和內涵得到了發展。
最后,就業優先戰略實現的另一個意義,就是這一戰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及推動發展質量提高的各項措施相結合,能夠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把保障就業作為衡量經濟運行區間合理的標準,以改革發展、結構優化為就業護航,既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發展質量的提高,也有助于通過多個路徑促進就業,實現就業優先戰略價值。同時,加強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引導大眾勇于創新創業,并且在這些創新創業基礎好、有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區域、高校及企業等地區創建一些示范基地,能夠進一步拓展完善就業空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就業矛盾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經濟持續增長,但是“十二五”之后,經濟增長的速度逐漸回緩,開始進入到中速增長的階段,就業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呈下降趨勢,“十三五”期間我國的人口結構也在不斷變化,雖然勞動人口遞減,但是,就業總量依然很大。在城鎮化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下,傳統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不斷下降,加之部分企業的“去產能”導致失業人數的增加,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依然存在很多障礙。科技革命的發生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影響了各個行業的就業情況。
其次,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在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中隨著產能過剩的化解,很多人員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與市場發展需求不相匹配。一方面,由于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減少,很多的在職人員都無法實現長期穩定的工作,而技能缺乏的勞動者更是面臨著再就業的困難;另外,企業運營質量的提高也突出了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的增加,一些年齡較大、技能較低、知識水平不高的勞動者,開始被市場邊緣化,再就業非常困難,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而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就業期望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較大,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甚至長期失業,這不僅導致了勞動力的浪費,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最后,就業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很多脆弱群體面臨著就業不穩定的影響,包括婦女、一些年輕人以及長期失業人員。他們或者知識水平低,或者適應能力差,在整個就業競爭中居于非常不利的位置;還有少部分由于就業歧視的問題導致難以實現就業,這些歧視主要體現在戶籍、年齡以及性別上。再加上工資增長和保障機制的不健全,使得他們權益的實現也遇到了一些阻礙,這些問題都限制了就業質量的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
為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落實就業優先戰略,要在就業制度和政策上不斷創新,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建設長效就業機制,完善多元化、創新型、專業化的就業創業體系。
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要以法律制度為支撐,在規范化和法律化的基礎上推動就業長效機制建設,為就業優先戰略的落實提供法律保障。通過相應法規的完善,將就業優先戰略與小康社會的建設相結合,保障勞動者的就業權利,并健全監督及監管體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在勞動力人口多、需求少的情況下,更需要法律手段來維持勞動力市場的秩序,避免就業歧視等問題的發生。
就業優先戰略要營造一個創新創業的健康氛圍,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創新型社會的要求。創業是實現就業的核心動力,能夠增加數倍的就業機會,也是經濟建設的強有力的推動力。所以創業對于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可以解決這些人員自身就業問題,也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自主創業者許多現今已經成為了知名的企業家,他們也是自主創業成功的典范。新時期,創新創業是我黨的重要發展戰略,需要政策和各項措施的完善,使得創業在推動就業優先戰略上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要堅持不斷發展職業能力培訓,解決好結構性就業矛盾問題。目前我國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無法達到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完善就業技能的培訓體系,推進終身的職業技能學習,改善這些就業主體自身的職業能力。
就業優先戰略的實現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務政策的支撐。要堅持以發展就業為目標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將就業服務融入到整個社會的公共服務建設中。通過建設一些就業指導類網站,將社會職業信息整合到這些網站中,實現就業、擇業以及企業用人等信息的共享。借助于公共就業服務的落實,也可以實現政府對于勞動力市場的監管,保障人力資源市場健康運行。政府公共就業服務系統的完善也有助于就業優先戰略的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發揮好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之間的整合作用,發揮這些服務主體的基本責任,提高就業優先戰略實現的可行性。
總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都會面臨就業總量的壓力,因此必須創新思想,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全力推進就業創業工作,使得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于民。
(作者分別為西南民族大學講師;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張車偉、蔡翼飛:《中國“十三五”時期勞動力供給和需求預測及缺口分析》,《人口研究》,2016年第1期。
②張然、曹華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經濟與管理》,2016年第3期。
責編/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