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在紐約聯合發布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報告顯示,中國首次躋身最具創新力經濟體20強,位居第十七位,成為首個也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的可喜成就。
全球創新指數是一個詳細的量化工具,其核心部分由全球經濟體創新能力和結果的排名組成。全球創新指數根據80項指標對126個經濟體進行排名,這些指標涵蓋了知識產權申請率、移動應用開發、教育支出和科技出版物等方面。
2018年版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的主題是“創新為世界注入動力”。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擴大了對實現高效創新經濟體的研究。報告還評價了各經濟體將教育投資和研發支出轉化為高質量創新成果的能力,其中瑞士、盧森堡和中國位列前三。
該報告指出,中國今年排名第十七位,位置前移了5位。這對于像中國政府一樣重視在研發的政策指引下實現快速轉型的經濟體而言是一個突破。
美國康奈爾大學前任院長兼管理學教授蘇米特拉·杜塔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新興經濟體脫穎而出,在創新藍圖中不斷攀升和突破。”他說:“除了中國外,其他令人關注的國家包括印度、伊朗、墨西哥、泰國和越南,它們都在排行榜上不斷前移。”
“中國排名的快速攀升反映出其領導層的戰略導向,那就是發展世界級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基礎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而這些產業需要通過創新來保持競爭優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做了上述表示。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的實踐表明,創新是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的上升表明中國已經形成相當強大的創新能力,并在許多領域展現出強勁的表現。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年3月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在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達138.2萬件,連續七年居世界首位。中國是唯一申請量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的國家,自2003年以來每年增長率都高于10%。申請者中近10%為外國單位和個人;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3.6萬件,較2001年3.3萬件的申請量增長了3倍。
高銳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中國在1984年頒布了專利法,之后不到40年時間里,中國的知識產權申報有了顯著增長。”他說,從中國在全球專利申請增量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國創新的發展趨勢。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專利申請來源,并在全球品牌和文化內容方面正在崛起,“這無疑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到現在中國建立了一流的知識產權制度,并成為文化內容的重要創造者,其中版權(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經濟活動得到創造性使用。中國的表現非常出色。”高銳稱贊中國司法機構為保護知識產權做出的巨大努力,“比如上海和北京的知識產權法院,另外最高法院也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經同中國的相關部門開展了廣泛合作。”
高銳對中國的建議是在現有的成功道路上再接再厲,“繼續采用相同的戰略,重視高附加值和創新驅動,這是中國企業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他期待中國在持續轉型的同時讓市場向更有利于創新、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這對新時期的中國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本報紐約7月1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2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