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天下”是時空,“英才”是主體,“用之”是目的。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大膽實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戰略,加快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我們應在黨管人才的原則下,構建良好的選人用人制度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創新的積極性。
【關鍵詞】人才觀 人才選拔 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實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戰略,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當今世界發展呈現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智能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交往虛擬化等基本特點。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激烈競爭,人才的競爭日益成為各種競爭的核心內容。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戰略性資源,各國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人才短缺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整個世界已經陷入規模空前的“人才爭奪戰”,尋找最優秀的人才成為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許多國家都在采取各種措施,把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增強核心領域創新能力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層面。大膽實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戰略,加快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勇敢面對和破解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復雜問題,是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國邏輯。當代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整體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不可能實現;沒有一批敢于攻堅克難、勇于啃硬骨頭的人才隊伍,就很難跨過改革的攻堅期、深水區、涉險灘階段,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必定會受到影響;沒有一批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人才隊伍,就很難應對和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建設創新型國家就可能成為空洞的口號。振興民族的偉大事業呼喚人才、造就人才,也成就人才。因此,大膽實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戰略,是完成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的必然選擇。
“尚賢者,政之本也。”在中國改革開放砥礪奮進的40年中,我們超越了“學習模仿”“產業梯度轉移”“比較優勢”等理論階段,終于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集聚優勢”理論。中國走的不是簡單利用自身要素稟賦和遵循靜態比較優勢的道路,而是試圖跨越傳統要素稟賦的束縛,通過集聚優勢創造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道路,即在全世界集合和積聚各方面優勢,以加快經濟發展和趕超的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集聚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集聚優勢的本質是集聚人才優勢。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國力的逐漸增強、我們步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快車道,客觀上為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集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集聚優勢”理論既可以為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理論支撐,也是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論邏輯。
事實證明,近些年,高端人才正在加速向我國匯聚。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留學歸國人員僅有2萬多人;而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0.84萬,各類留學歸國人員總數為48.09萬。還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在中國工作。一個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聚集人才的國家,必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正處在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當代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集中表達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才觀
何謂“聚”?就是通過必要的措施來集聚人才。首先,要樹立強烈的聚天下人才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因此,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其次,要有聚天下英才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凝心聚力辦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資源凝聚起來,發揮各類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他在肯定外國專家帶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新理念的同時,也肯定外國專家對中國發展中肯的見解、辨析、意見,這有利于我們正視自身問題、解決面臨難題。再次,要有合理的聚天下英才的制度安排。2016年5月,在學習貫徹《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所長。”這對新形勢下構建和完善人才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要認真研究聚天下英才的基本規律。要“深刻認識和自覺遵循國際人才流動規律,更好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天下”是個廣袤的空間概念。強調天下,就是要打破國別、地域的局限,用好全世界的人才資源。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我國是科技人才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其中不乏頂尖人才。在人才選拔上要有全球視野,下大氣力引進高端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和自信心態。
“英才”是主體,“用之”是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才應具備共同的特點:一是有理想。“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成為人才,也不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英才。二是要愛國。“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的第一位的要求。”三是能創新,這是人才的一個基本特征。“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除了以上對英才的一般要求之外,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對不同類型人才的要求。如作為領導人才,黨和國家領導干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廣大科技工作者則應具備遠大理想、不辱使命、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由此可見,英才所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是德才兼備、政治堅定、才藝高超、勇于拼搏、甘于奉獻。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天下”是時空,“英才”是主體,“用之”是目的。如何“用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黨管人才,決不僅僅是嚴格管理人才,更重要的科學使用人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就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他還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要堅持競爭激勵和崇尚合作相結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要構建良好的選人用人制度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創新的積極性,尊重人才創新自主權,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作者分別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南京)軟件谷管委會科技人才局局長榮飛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年6月9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