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建設和精準扶貧是緊密聯系的兩項工作,在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實現精準扶貧,在深入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加快城鎮化建設。我們在制定和落實精準扶貧政策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城鎮化與精準扶貧的內在邏輯,通過城鎮化建設促進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 精準扶貧 內在邏輯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加快實現農民脫貧致富,是精準扶貧的任務要求,更是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加快農業人口轉移,提高就業率,消除貧困,拉動消費,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
城鎮化建設有助于加快實現精準扶貧
就地就近城鎮化有利于減少貧困。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實現人口集聚,促進產業發展,提高農業人口就業率,這給人口轉移扶貧、產業扶貧等精準扶貧措施的落實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對于貧困人口較多的中西部地區,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就地就近城鎮化更有利于避免農村空心化,形成輻射帶動效果,發揮持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
以人為本城鎮化有利于發揮農民脫貧的主體作用。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滿足人們需求的城鎮化建設,可以有效促進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提升農民的參與積極性,能夠調動農民在精準扶貧中的主觀能動性。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民市民化,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工身份問題,破解了農業人口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使農民能夠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盡快實現脫貧致富。
“四化同步”城鎮化有利于為精準扶貧提供內生動力。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可以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升級,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拉動內需,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農業生產率,全面提高農民收入,為精準扶貧提供強大動力,逐步實現農民的自我發展,提高精準扶貧的實際成效。
綠色城鎮化有利于為精準扶貧提供持續保障。低耗能、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模式,同綠色扶貧的理念不謀而合,為實現持續精準扶貧提供了保障。生態環境是一個區域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掠奪式的發展不僅不會實現持續發展,還會給子孫后代帶來生存危機。
精準扶貧能夠促進城鎮化建設發展
精準扶貧能夠促進農民市民化轉變。加快農民市民化轉化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這方面,精準扶貧和城鎮化建設具有一致性。在精準扶貧的措施中,勞動力轉移扶貧實現了貧困農民的職業轉換,生態搬遷扶貧加速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整體遷入城鎮進程,產業扶貧促進了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教育扶貧體現了城鄉教育均等化,這些都為農民市民化轉變奠定了基礎。
精準扶貧能夠促進就地就近城鎮化發展。就地就近城鎮化是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形式,在這方面,精準扶貧的多種方式都能發揮促進作用。產業扶貧可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打造區域品牌,壯大地方經濟,為就地就近城鎮化提供支撐;教育扶貧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貧困農民觀念,提升勞動技能,積極投入城鎮化建設之中;生態扶貧可以實現環境修復和保護,為貧困人口生存發展提供保障,這些都有利于加快城鎮化進程。
精準扶貧能夠促進基礎設施的城鎮化。城鎮化強調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別是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這方面,精準扶貧和城鎮化的目標是一致的。產業扶貧有利于提高地區財稅收入,為棚戶區改造提供資金支持;勞動力轉移扶貧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加快危房改造進程;生態搬遷扶貧可以通過安置直接改善住房條件,這些精準扶貧方式既實現了扶貧目的又促進了新型城鎮化進程。
加快就地就近的城鎮化建設,促進貧困農民增收
科學規劃就地就近城鎮化建設。城鎮化建設需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形成大、中、小城市集群化發展,避免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而出現大城市超負荷、農村城鎮空心化。要通過科學合理地就近就地城鎮化建設,增強廣大農民的歸屬感,使其搶抓城鎮化發展機遇,積極投身到家鄉的建設之中,做城鎮化的建設者和主人。
提高就地就近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城鎮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經濟現狀,突出自身特色和優勢,在就業民生、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同時,注重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使廣大農民能夠真正享有就地就近城鎮化成果。
加快特色產業和扶貧產業的融合發展。城鎮化建設需要產業支撐,科學合理有效的產業集聚能夠帶動人口、技術和信息等的集聚,使城鎮化逐漸發展壯大。就地就近城鎮化要把發展特色產業同產業扶貧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資源優勢來選擇適宜的特色產業,為產業扶貧奠定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注重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注重加強對貧困農民的思想教育,使其發現自身優勢,改掉“等、靠、要”等不良習慣,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要注重加強對貧困農民的創業技能和農業科技培訓,組織專家深入農村開展指導和服務,切實提高其致富能力。
鼓勵發展農村合作組織。農村合作組織有利于凝聚農民力量,提高農村在精準扶貧中的話語權,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注重鼓勵開設農民合作社,發揮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的統一管理、銷售作用,提高農產品效益,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提高農民收入。要注重鼓勵農民成立互助組織,在精準扶貧中形成合力,共建美麗鄉村,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積極破除城鄉二元制度矛盾。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打破城鄉與農村間的戶籍、土地等制度性限制,促進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動農民市民化轉移積極性。要從土地確權登記和土地流轉等政策落實上,徹底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取消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城鄉差異化制度安排,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徹底消除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城鄉二元矛盾。
統籌“四化同步”的城鎮化建設,提高扶貧實效
發揮新型工業化對精準扶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利用城鎮工業基礎,發揮工業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勢,加快建立特色工業體系,擴大吸納就業的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要通過建立集體資源股份制經營,使貧困人口能夠從發展中獲得收益,從而達到產業扶貧的目的。
發揮信息化對精準扶貧的促進作用。要加強信息化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應用,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平臺使精準扶貧更加科學、有效。通過建立貧困戶信息檔案,做好精準識別和脫貧跟蹤服務。要加快貧困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網“組組通”“戶戶通”,提高農民的網絡知識和技能,從而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步實現電商扶貧。
發揮農業現代化對精準扶貧的促進作用。要加大農村地區的發展資金投入,通過提供政府補貼和無息貸款等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民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現代化農機具,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注重運用現代農業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鼓勵農民開展農業生態旅游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作者為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縣域綠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16GL06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