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是社會養老產業轉型的內在要求,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性引擎,有利于增強服務管理效率、解決服務人員短缺問題。拓寬養老服務社會化路徑,應搭建完善的養老服務互聯網信息平臺,明確政府角色,加快制度建設,號召社會力量實施推進“大智能設備圈”,為老齡化群體提供便捷的養老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 養老服務 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當下,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過去的養老辦法已經不能解決現實的老齡化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創新升級現有的養老辦法,使其與“互聯網+”相結合,已經成為完善養老服務的重要方式。通過發達的信息平臺以及不同類型的相關服務平臺,運用合理的手段整合、處理相關信息,激發相關服務機構的能動性,能夠使老齡化群體從先進的科學技術中獲得真正的實惠。
“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運作
“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核心就是憑借互聯網技術,結合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處理方式,把互聯網技術有效地融入到傳統養老服務中,從而有效地調動社會資源,全力服務老齡化群體,為老齡化群體提供更為多彩的、更為多樣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需要,創造出全面的、系統的、聯動的、有特色的養老服務新方法。在“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中,養老服務的步驟可以劃分成三個:第一,養老需求方發出養老的意向,借助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發布到相應的互聯網信息平臺上,相關平臺對相關信息加以吸收、處理,并反饋給養老供給方。養老需求方指的是老齡化群體及其家人,養老供給方指的是養老服務的提供方,而互聯網信息平臺指的是相關的互聯網企業。第二,養老供給方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宣傳它們的產品。互聯網信息平臺不僅可以為養老需求方提供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信息,也可以根據養老需求方的需要對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服務進行分門別類梳理,從而提供個性化的信息及服務。第三,面對越來越多的大數據信息,互聯網信息平臺能夠有針對性地為養老需求方提供相應的養老信息以及定向咨詢,為養老供給方提供行業發展以及大數據方向咨詢,無論是哪一方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進行溝通。
“互聯網+養老”拓寬養老服務的價值
第一,“互聯網+養老”順應社會養老產業轉型的必然趨勢。過去的養老產業主要包括相關的服務、產品以及產業鏈等三個方面,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閉塞的完整產業鏈條。社會養老產業在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然而在實踐中其仍存有一些缺陷。比如,相關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服務的靈活性與個性化不足;產品的供應機制需要完善;缺少有效的產業資源整合辦法等。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產業,是提高其服務水準與效率的必然選擇。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產業需要借助多種網絡途徑,要打造相關的服務平臺以及溝通途徑,不斷優化目前公共以及社會服務資源,從而迎合老齡化群體不斷增長的各方面需求。同時,網絡平臺能夠擴大老齡化群體的社交范圍,使老齡化群體更好地融入到社交活動中。借助“物聯網”以及“虛擬養老院”等的發展,能夠促進養老行業內各種社會資源更加科學地組合。
第二,“互聯網+養老”能夠提高服務管理效率,解決服務人員短缺問題。養老服務管理質量越高,老齡化群體所獲得的服務就越好,養老服務管理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養老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中,養老服務機構能夠借助互聯網系統科學地獲得老齡化群體的資料,第一時間提供養老服務,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常見的養老流程是,一旦老齡化群體提出服務需要,服務人員就主動地制定并提供相應的服務,養老服務機構的核心工作就是對相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與測評,如果有比較專業或者是比較個性的服務要求,那么就需要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統一協調。這樣能夠避免過多的冗長環節,讓服務管理變得更為科學。同時,信息處理時間過長也會降低管理的效率,而借助“互聯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互聯網的運用能夠使養老服務機構更為快速地解決老年人所遇到的難題。
第三,“互聯網+養老”能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創業、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不僅能夠為老齡化群體提供全新的體驗與服務,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空間,養老產業的發展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是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的一個全新舉措,能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高質量地發展。
“互聯網+養老”拓寬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途徑
第一,搭建完善的養老服務互聯網信息平臺。首先,要打造基礎數據庫系統。基礎數據庫系統是開展“互聯網+養老”服務的重要前提。行政機關用資金換取養老服務項目,同時對補貼的款項與對象進行明示;養老服務機構確定提供服務位置、開展養老服務行為;養老產品的制造企業、經營單位調研產品類目、對服務群體進行測評、升級養老服務產品等,都要建立在擁有完善的數據庫基礎上。其次,基礎數據庫系統需要由國家統一管理,相關單位合力制定軟件體系。基礎數據庫系統的建立應根據社區進行責任劃分,號召志愿者、單位以及基層工作者通過入戶調查等多種辦法,獲得養老需求方的資料,并將其輸入系統,從而打造出屬于養老需求方的最基本的數據庫。基礎數據庫的打造無疑是一種耗時、耗力、耗資的龐大項目,所以最好是通過逐級、逐類的辦法逐漸構建。
第二,明確政府定位,加快制度建設。“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要劃分好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的責任,明確每一方的定位及作用。在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需要扮演領導者以及監督者的角色,主動推進養老新業態的發展,改革那些不利于新業態發展的、僵化的準入機制與門檻,為“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同時,養老新業態的實施可能會給固有的養老管理制度帶來沖擊,這就需要政府有關單位制定實施合理的法律法規及管理辦法,促進制度的完善,防止出現規則制度相互掣肘的狀況,讓“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事半功倍。政府應在財稅方面給予“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一定的優惠,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不斷發展。應主動吸納社會資本進入,適當運用公助民辦、公私合作以及補助貼息等辦法,為“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解決資金難題。
第三,號召社會力量實施推進“大智能設備圈”。應號召社會力量投資“大智能設備圈”,推動其發展與普及,促進智能設備的開發,為老齡化群體提供差異化的養老服務,挖掘老齡化群體的潛在需求以及消費方向。首先,開發針對居家老人、自理老年群體的可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在尊重老年群體生活習慣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無感”設備,讓智能設備變成人體固有器官的得力助手。其次,制造擁有人性化元素的助餐、助浴、助行、助急等智能設備,填補目前智能設備在此領域的空白,幫助部分身體有缺陷的老齡化群體解決日常活動難題,使每一位老人都可以更加舒適地生活。
(作者為中共青海省委黨校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允:《加強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研究導刊》,2016年第7期。
責編/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