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逐步推動法治化治理,是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途徑,更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圍繞法治化精神的傳播、法治管理模式的完善展開工作、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持續變革治理模式,從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依法治國 法治化治理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 D920 【文獻標識碼】A
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模式,是我國社會全面進入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必然要求。法治化治理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途徑,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乃至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所以,創新社會治理也應當以推動和實現法治化治理為突破口。
法治化治理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可行路徑
法治化治理順應社會治理轉型趨勢,契合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治理理念。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發展挑戰。社會關系更趨多樣化、人民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化、國際格局更為錯綜復雜,這些都要求必須轉變固有的發展觀念,順應時代演變趨勢,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而以法治化治理為突破口,不僅能夠有效促進我國現有治理模式的雙向化、多元化轉變,而且也能不斷驅動社會發展觀念與制度的創新,催生出更符合中國基本國情、能提升社會治理實效的新模式,逐步構建起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新格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法治化治理有利于推動社會治理變革,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深刻轉變,如何有效改善民生水平,成為現階段必須著力解決的難題之一。原有的以行政命令為主的管理模式,已經明顯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生態,而通過加強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力度,使“法治化社會治理”逐漸取代“命令型社會管理”,強化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權威性與主導性,不僅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且也能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服務作用,維護社會公正、增進民眾福祉,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由此也能有效提高、改善全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使人心更穩固、社會更和諧、國家更安定。
法治化治理助力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交互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彼此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支撐,為其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而加強法治化治理,首先,是對全面依法治國理念的具體化;其次,是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拓展;再次,則是將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進行有機整合,使二者充分結合、相互助益。這不僅要從宏觀角度提高黨政機關人員的法治意識,要求其依法行政,而且也要通過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完善,促使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以法治思維約束自身,提高思想認識、改進工作水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前我國法治化治理的主要困境
治理主體法治意識相對淡薄,偶爾會出現行政權力干預法律法規實施的情況。一些黨員干部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契約觀念,傾向于以官本位思想去處理各類社會問題,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之中,仍有一些行政機關有意將法律法規與行政權力進行分割,一味通過行政干預去處理問題。而民眾的法律、維權意識的缺乏,也導致其在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之時,傾向于以講人情、托關系等方式去尋求調解,而不是積極采用仲裁、訴訟等法律途徑去解決。法治意識的淡薄,無疑成為了阻礙社會治理法治化有效落實的障礙之一。
法律約束力、震懾力不足。近年來,中央多次出臺文件,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在中央統一部署、領導下,發揮地方的能動性,不斷優化機構設置、職能,逐步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治理體系。而由于一些基層政府對中央精神認識不夠全面、落實不夠充分,加之又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因此,對自身職能定位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會有意淡化或排斥法律對行政權限的制衡,這就容易導致行政機關出現權力濫用、以行政權力干擾市場運轉,甚至直接配置資源、越權限制一些社會組織發展等情況。同時,當前我國法律對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仍有待提高,對犯罪行為的威懾力偏低,難以發揮有效的約束、管制作用。
行政執法不盡規范,職權濫用、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有待遏制。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文明,一直都是困擾我國社會法治化發展的問題。尤其是在地方基層,部分行政人員濫用行政職權問題突出。而對于明文規定的法定程序,也有相當一部分基層行政人員出于各種利益考量,去人為改變原有的執法步驟、執法順序,并不采用規定的執法形式、不遵循公開的執法時限,嚴重損害了法定程序的威嚴。此外,個別基層行政機關還存在強制執法的問題,這會影響地方治理秩序、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
推動治理法治化,創新社會治理觀
提高治理主體的法治化思維,加強對依法、依規行政的監督。各級黨政機關人員應當牢固確立法治化理念,逐步改變現有的、傾向于以管理為主的治理思想,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形態。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形成正確的權力觀,充分落實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一重要指導思想;另一方面,要完善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同步推進黨內監督與外部監督,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基本原則,明確各行政機構的權責分屬、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健全不當用權問責機制等,構建依法秉公、廉明親清的法治化治理生態。
加強社會治理的專項立法和制度建設,維護司法公平正義。一是要立足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重視民眾的多元化發展訴求,合理制定契合現階段經濟、文化發展態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將各類社會治理活動納入到法治化軌道上來;二是應當加快在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尤其是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乎民生保障的領域,合理對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立改廢釋,規范各級黨政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在社會治理活動中的行為;三是需要穩步推動司法體制改革,凸顯司法在法治化治理生態中的地位與作用,推行司法責任制,完善訴訟審判制度,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完善社會治理執法體制、工作機制,提升法治治理綜合水平。一方面,要引導相關執法機關人員轉變固有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嚴格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執法,摒棄過去依賴行政管制的工作方式,逐步以法治化執法取代命令式執法;另一方面,則應當健全執法機制、落實法治化治理,在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基礎之上,嚴格遵照法定權限、程序,展開對各類社會事務的管理、決策。同時,要主動改進法治化治理模式,提升工作的精細化、智能化以及專業化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對執法工作的滿意度、支持度。
科學推進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應當以深化社會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社會組織合理開展依法自治為突破口。除了要加快社會組織立法之外,也要在法治化思維的引導之下,去細化現有的社會服務機制,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不斷探索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公共利益的新方式。此外,應積極推進公民依法參與社會治理、依法自治,培養民眾的法治意識、公共理念,圍繞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創新,持續完善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等治理機制,豐富群眾表達訴求、參與互動的渠道,指導其正確行使參與權、決策權、管理權以及監督權,形成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聯動的治理新生態。
(作者為太原學院文法系講師)
【參考文獻】
①朱紅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人民論壇》,2017年第32期。
②王剛、賀海峰:《創新社會治理中的政府與社會互動關系研究》,《學術界》,2017年第2期。
責編/宋睿宸 劉芋藝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