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蘊涵著敬業精神、創新精神、追求極致的精神和師道精神等,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功能主要有:價值導向功能、思想凝聚功能和行為約束功能。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青年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懈奮斗。
【關鍵詞】思想政治 工匠精神 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工匠精神并沒有過時而且歷久彌新,堅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讓他們不斷克服重重困難,為實現人生價值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樹立了堅定的信仰。從學術層面來看,學者們普遍認為工匠精神的基礎是敬業精神,核心是創新精神。宣揚工匠精神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指導,工匠精神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濃厚的職業情感和優良的職業作風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主要是為了加強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而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特定的功能。工匠精神蘊涵著敬業精神、創新精神、追求極致的精神和師道精神等等,因此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價值導向功能、思想凝聚功能和行為約束功能。
工匠精神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
價值導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人們形成具體的正確的價值觀。調查顯示,個體意志品質的高低與自身德行修養程度息息相關,當前大學生意志品質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水平,他們能夠依據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人生志趣和理想抱負確立自己行動的目標。因此,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表現是積極、堅韌和向上的,但是其果斷性和自制力存在著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工匠精神蘊涵的敬業、創新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對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引導功能。
首先,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今天,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在市場經濟時代,許多年輕人心態越來越浮躁。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調查,2017年全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95萬,在問卷調查中有多數大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不滿意,對未來的方向表示迷茫。而在已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中,超過30%的勞動者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頻繁跳槽。加強工匠精神,就是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進行引導,使他們樹立愛崗敬業的正確從業觀念,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畢業之后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工作。
其次,我國現在正處于制造業的大發展時期,產品種類繁多,規模龐大,但是產品的質量卻參差不齊。一些企業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不顧產品質量的高低,以次充好,讓民眾對國產商品失去信心,使得國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國外購買產品,這導致了我國的消費傾向外流。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就是不懈追求產品的質量,提升國內消費需求,在企業、制造業乃至全社會形成追求質量的價值導向和社會風氣。
最后,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的精神狀態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價值觀也逐漸多元化。在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有人開始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持懷疑和動搖的態度,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讓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價值導向。而工匠精神作為我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對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促進人們的思想走向一個積極、健康的方向具有重大的作用。工匠精神并不是個別人的精神,它是各行各業的普通大眾都能學習的精神,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專研,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貢獻社會,回報國家,造福人民,這就體現出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凝聚功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因此,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保障既是基礎也是前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經過了四十年的快速發展,經濟一片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人們的思想觀念由一元傾向于多元,難以抵擋市場經濟在物質方面的誘惑,部分人放棄個人道德信仰,完全被市場經濟的資本利益綁架。黨和國家在改革的關鍵期和攻堅期弘揚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我國生產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凝聚功能。工匠精神的弘揚,能團結各行各業的力量,產生積極的導向性,號召群眾堅定不移地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同時也將世界各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國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當代社會是一個自媒體時代,互聯網迅速發展,西方國家的武器不再是槍藥炮彈,而是各種腐朽的思想和價值觀。西方的“和平演變”迫切需要黨和政府作出回應,工匠精神的倡導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是弘揚了我國的主流思想。面對西方一些價值觀對我國思想和精神領域造成的沖擊,我們必須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主流思想引導民眾。工匠精神的弘揚,有利于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定國人的理想信念。
工匠精神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約束功能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受思想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需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個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發展規律,從而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的形成過程,在學術界曾經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簡稱為“內因論”,另一種被認為是“外因論”。其中“內因論”認為人的思想品德是由自己的內在因素形成的,比如自己的意念、價值觀等,是先天存在的;而“外因論”認為是受環境和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顯然,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既需要內因,也需要外因。加強工匠精神的宣傳弘揚,不僅是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凝聚功能,同時也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約束功能。
工匠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約束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勞動者培養工匠精神的內在激勵約束功能。首先,黨和政府倡導培養工匠精神,各個企事業單位將工匠精神宣傳下去,人們最開始會被動采取服從態度;其次,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會認同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系,使自己的工作態度符合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最后,人們會把自己的工作情感與工匠精神的觀點融為一體,并用工匠精神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于是,工匠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約束表現為內在的精神約束并用于指導實踐。另一方面,是對勞動者培養工匠精神的外在制度約束。工匠精神具體化就是企業的規章制度。前蘇聯學者巴拉諾夫認為,生活中的習慣經過時間的推移,可以對身邊的生活情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企業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既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也是對勞動者行為的一種約束,從而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行為約束。
(作者為常熟理工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方桐清:《高職院校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導向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年第3期。
②張建曉、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邏輯建構》,《理論與改革》,2017年第2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