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突出貢獻,是我國基礎性能源的重要產地。但是現階段,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導致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面臨困境。當前,需要通過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等措施,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 可持續發展 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目前,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尋求轉型的關鍵性時刻。資源枯竭不僅影響著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更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調整產業結構已經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而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成功實現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第二產業比重過大是目前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自然資源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命脈所在,一旦資源枯竭,城市的發展就將出現極大的問題。單一的經濟結構、各產業間較差的相互支撐能力以及較低的相互關聯度是資源型城市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把追求目標定位為完成礦產資源調撥任務和提高礦產資源開采量是一些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主要路徑,因此城市的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和產業發育不良等問題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前期開發、增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是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四個階段,由于嚴重依靠資源的開采,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受此生命周期的影響。
產業發展戰略缺乏制度層面的規劃。產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方向的制定、技術創新等內容,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階段,就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狀況來看,突出問題表現為產業發展戰略缺乏制度層面上的規劃。這一問題具體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缺乏動態的制度設計。在高級化目標和產業科學化的關系上,缺乏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整體性把握;二是資源型城市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的無序、管理中監督制度的不嚴謹等問題共同導致國有產權及相關管理體制出現缺漏。三是由以上兩方面原因導致的產業結構升級難、產業技術創新難等問題頻繁出現,由此產生的產業技術創新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基礎設施差,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建設政策和城市產業發展規劃對城市建設與布局具有很大的影響。內向性、高度指令性和城市建設的封閉性導致一些資源型城市發展條塊分割問題較為突出,規模經濟和積聚效益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阻礙。礦區向城市過度的進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不完善的城鎮建設體系、發展較弱的城市輻射力和吸引力、尚不健全的生產科研服務中心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具有綜合效益和綜合功能的城市核心區域的出現與發展。滯后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體系使得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把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作為重點,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先礦區、后城市”這一特定的模式影響著眾多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進程,在城市功能單一、城市發展缺乏系統規劃的背景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長期受阻。
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破壞嚴重。當前,我國一些資源型城市由于在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上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水平上的滯后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破壞惡化等問題已十分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源型城市生活質量難以得到改善。這一現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礦產企業缺乏有效的環境治理能力、地方財政投入不足等都會使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城市生活質量偏低的問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已越來越多地受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制約。二是資源型城市污染源的有效治理難以實現。水土流失、廢渣廢礦、地表塌陷以及地表植被的大面積破壞往往很難從源頭上得到根治。除此之外,治理手段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也是資源型城市污染源治理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資源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漸增大,在國家相關產業援助政策的背景下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必然比城市自身單打獨斗取得的效果更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如需要付出大量資金進行資源和其他設施社會化、付出政策代價進行招商引資等都是資源型城市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產業更替的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采用國家相關的產業援助政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可以規避因城市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和行業調整之間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提高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在資源型城市中,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確保大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優勢地位是政府和主管部門在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采用的方法。然而,必需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城市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逐漸消失。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進行組織創新,提高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組織創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積極吸納城市周邊區域大型企業的優秀發展理念和先進管理模式,形成區域內外協同聯動、優勢互補的局面。此外,還可以通過市場自由選擇、產業重組來實現組織創新,提高城市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成立上市公司,由上市企業在市場中進行自由競爭,以此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只有企業在市場中自由競爭,才能使新的產業群從眾多上市公司中脫穎而出,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拓展產業發展的技術空間。要使技術創新成為城市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離不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在技術創新方面,資源型城市面臨著一些難題,如中間技術層人員的培訓工作得不到重視、與城市區域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聯系較少,互動頻率低等。在促進技術創新、拓展產業發展的技術空間上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彌補資源型城市企業在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上的不足,從改進資源開發和提取手段等方面著力尋找新的突破口。二是政府要強化同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聯系,把科學技術引入到城市產業發展的進程中來,形成政府、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組建大型國有風險投資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現階段我國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方面,大型國有風險投資企業的組建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具有彌補其基礎薄弱的作用。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和企業產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高新技術在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引入。另一方面,增強資源型產業發展能力,獲得高附加值離不開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大型國有風險投資企業的組建在資源型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資源型城市應把此項措施納入到本城市經濟發展規劃和戰略中來。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本地區居民生活、居住和就業的問題,更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勇于創新、大膽改革和借助國家的相關援助政策是資源型城市在轉型中必須關注的方面,也是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郭世武:《林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防護林科技》,2018年第1期。
責編/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