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任務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用法治思維確立宏觀政策機制,要對經濟政策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要大力倡導低碳環保消費理念。
【關鍵詞】生態環境評估 法治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運用改革和法治思維切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理論依據遵從于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現代國家發展在符合基本國情的同時,應當注重對后世的影響,要保護好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因為地域經濟發展的承載力有限,所以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控制地區經濟規模。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從環境制約的基本條件,通過各項約束及制度變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生態文明建設應該融入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中,作為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宏觀調控經濟發展速度。生態文明建設是協調經濟、民生和生態良性關系的重要手段。在經濟文化建設中,運用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手段優化資源配置,盡可能地減少消耗自然生態環境資源,而達到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使經濟文化建設中的各個主體明確環保意識,完善其生態文明行為。
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做到城市和鄉村之間、發達城市和一般城市之間的生態公平性,并建立完善的環境污染評估體系,將約束生態承載力的行為制度化,建立生態文明政策杠桿,平衡經營者、消費者和政府之間的利益,樹立公眾環保意識,使全民注重生態效率和生態公平,最終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制度系統化。
全面深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將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政治建設結合在一起,并遵循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法治思維,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最終形成以生態意識帶動經濟、人文、社會和政治發展的良好局面。在經濟建設方面,應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推動可持續發展,促使市場經濟中的各主體建立環保和良性競爭意識,并不斷完善自身產品。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政治和諧的基礎保證,是穩定國民心態和情緒的重要手段。生態環保關系到人類發展的長遠未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降低資源消耗,鼓勵民眾和環保團體參與環保,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愛國熱情。在文化建設方面,力爭營造一種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順應自然的人文理念,迎合自然的客觀發展規律,拋棄傳統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理論。政府應向群眾傳播綠色文化和生態文明,鼓勵民眾踐行低碳生活。在社會建設方面,應該注重城鄉建設的公平性,不能忽視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生態環保建設,可以通過采用合理的包容性發展政策,緩解城市與農村的生態環保問題。
如何以改革和法治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宏觀政策機制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當前,我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仍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的觀念,即使國家嚴禁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但一些地方政府依舊將經濟增長指標作為衡量本地發展的唯一參考。所以,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增長率等規劃指標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指標中加入與環保相關的硬性約束。
首先,要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等硬性約束指標,如果地區經濟發展中此指標超過標準值,將進行嚴肅批評和處理。其次,各個企業單位要設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并將這種中長期戰略方針融入企業發展計劃、規劃以及各年度規劃的前置約束。再次,通過硬性的政策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低碳技術水平,以低碳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經濟增長。運用法治思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促使企業改變原有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創新型低碳產業、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同時,生態保護紅線的硬性約束,還能促使生產商為了迎合市場發展需求做出改變,從而推動低碳經濟的改革進程。生態環保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不僅可以維持生態平衡,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于生態環保型產品及服務的需求。總之,通過法律法律對相關政策進行強制性約束,可以使政府、企業以及人民群眾對低碳經濟產生正確認知,并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生態理念。
第二,對經濟政策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將生態環境保護好,使一切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均不超過自然系統自身的凈化能力。所以,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之前,應該向當地政府提交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由政府對具體項目進行具體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作出客觀的分析評價,權衡經濟增長的各項指標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綜合考量項目的利弊。
首先,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應具有準確性和公正性。其次,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應保證完整性。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從而制衡政府、企業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國家決策體系中應包含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系統,并將其作為硬性條件。最后,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應該保證透明性。要將所評定的項目情況公之于眾,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加大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的社會制衡力量。
第三,倡導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從政策和體系的宏觀方面進行,更需要在微觀的方方面面作出細微調整。應在全國范圍內倡導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鼓勵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比如,可以配合生態保護紅線等強制性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對消費者實行低碳型消費配額,使消費者養成低碳環保消費的好習慣。低碳型消費配額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含碳產品時,會被扣除每種產品相應價值的碳含量,直到消費者完全使用完當年的額度,就會被明令禁止購買含碳的產品。這種在消費中添加強制約束力的行為,會迫使消費者在消費抉擇時將生態環保因素考慮進去,從而使公眾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
通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意愿,進而促使企業遵循生態文明建設下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考慮生態環境因素。通過需求改變供給市場,使整個經濟體制向減量、低耗和低排轉變。企業通過改變其經營模式、產業結構和生產要素配置方法,來達到低碳、低耗和低排的目的。同時,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的變化,企業在生產上需要改變自身的技術工藝。
總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任務,國家想要繁榮富強,就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只有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用法治思維確立宏觀政策機制,對經濟政策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大力倡導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在全國上下營造出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7年10月27日。
②潘曉濱:《推進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天津日報》,2018年1月8日。
責編/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