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并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機制,加大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環境治理體系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C31 【文獻標識碼】A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其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對幸福指數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命運和世界的發展,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對民族振興的擔當。
中國用短短3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走過了發達國家二、三百年的工業化路程,但快速取得巨大成就的代價就是環境的破壞、污染的加劇。2017年初,全國PM2.5排行榜中,114個城市僅有8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據農業部科考報告顯示,長江生態系統出現明顯問題:長江原有175種特有物種,現在僅余不到半數,諸多涸澤而漁、殺雞取卵的行為導致我國的生物多樣性銳減;農業上毀林毀牧開荒現象頻發,森林、草原、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逐年加劇;工業上“三廢”長期不達標排放,空氣質量下降、水體水質污染,盲目開采礦產導致山體坑洞、植被破壞嚴重。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GDP總值的15%”,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問題早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從國家層面上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這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各級政府要對重點生態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項目給予足夠重視和資金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新增財力向生態環境保護傾斜。加強環境保護基層執法力度,切實發揮基層環境執法的作用,不斷提高基層執法人員環境執法能力,在財力、人力上做到保障有力,把基層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成為守護良好環境的“鋼鐵長城”。
同時,引導企業做好經濟轉型大文章,再也不能走粗放經營的老路,再也不能做“吃子孫飯,花子孫錢,斷子孫路”的事。企業要認真學習、貫徹執行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與規范,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提高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要加大經濟轉型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改變產業格局,積極淘汰落后的、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發展技術含量高、對環境破壞小的產業,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綠色消費的社會風尚,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增強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活動,積極履行公民義務,關注森林、植被、草場的自然生態,大力開展義務植樹。同時,加強群眾監督,全民共治,從源頭抓起,對大氣污染實施防治行動。通過改革將不同部門職能整合起來,形成環境保護工作全民群策群力、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經濟新常態下,大力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履職,積極作為,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做到守土有責,盡職盡責。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現象絕不姑息。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節約用地制度上、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上更加嚴格;制定更加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更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為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保障,對因生態環境問題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要堅決追究責任,對破壞環境嚴重者追究刑事責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大力防治水土流失,嚴禁非法河道河床挖沙取土取石。千方百計采取科學手段對荒漠化、石漠化土壤進行有效治理。妥善處理好發展畜牧業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的試點工作。對天然林保護制度要不斷進行完善,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在推進青山工程的工作中,重點加強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封山育林和植被恢復。尤其是對于礦區,嚴禁礦山非法亂采、濫挖等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現象發生,對于以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山區要進行圍欄封育,對閉坑進行植被恢復,對正在生產的礦山進行全面監督。保護濕地生態,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使耕地、森林、草原、河流及湖泊得到休養生息。
要對現行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健全法治約束機制,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章,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探索建立市場推進機制,積極推進生態環境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化進程,堅持誰投資誰受益。逐步探索實施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使生態環境遭受損害者得到賠償,生態環境改善的受益者繳納費用,生態保護者得到必要的補償。
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機制,加大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
完善生態環境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環境指標的權重。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不以GDP論英雄。尤其對生態脆弱地區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更不能偏重GDP指標,防止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生。增強地方各級領導干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其守法、守紀、守規、盡責,帶頭履行生態環境的保護責任,進一步促進自然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
對領導干部進行有關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離任審計,審計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領域,還涉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等。引入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主要目的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黨政干部績效評價的重要位置,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改正過去只重發展、不重環境的弊端。同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成績卓著的領導干部應予以重用。總之,通過干部生態建設考核,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在任期間注重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
自然環境與我們休戚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要擺正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有機整體,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關系。人類干預自然、破壞自然的事情發生的越多,人們愈會重新地感覺到、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界的一致性。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些名句反映了古人對美好自然環境的追求,也是我們現代人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我們只有留住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經濟繁榮才更有價值。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要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利用好資源、治理好環境、保護好生態,切實維護好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永續供養能力,讓大自然進行適時適宜的休養生息,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藍天、綠地、凈水的美好家園。
(作者為中共朝陽市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曹前發:《習近平生態觀》,《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年第6期。
責編/谷漩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