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協商民主是實現協商民主理念的重要形式。互聯網時代,協商民主參與的范圍和渠道得到了有效擴展,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現實困境。要通過拓展民眾的話語權,增強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增強黨和政府的溝通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將網絡與實體協商相結合,克服數字鴻溝;完善網絡協商平臺,確保網絡協商民主正常、有效運轉。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協商民主 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 D608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的發展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們的生活等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網絡時間的自由,網絡空間的開放、通達和不設限制,使得人們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發表意見、相互討論,逐漸形成了一個既相對獨立又與現實空間相交錯的網絡空間。網絡空間是開展協商民主的一個重要場域,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利用好網絡空間進行充分有效的對話與協商非常必要。
網絡協商民主拓展了協商空間,提高了協商時效性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協商民主為大規模協商民主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在網絡協商民主發展過程中,協商民主從技術上得到了互聯網的支持,拓展了互聯網所承載的公民參政議政功能方式,使網民擺脫了地域、時間等自然因素的制約。而互聯網平臺則為協商民主發展提供了新的公共場域,網民在家里便可以參與到討論過程中。同時,互聯網成了協商民主賴以發展的平臺,為網絡協商民主的崛起創造了良好的公共氛圍。因此,從出現之日起,網絡協商民主就具備了一定的優勢。
首先,網絡協商民主能夠實現協商的時效化、規模擴大化,能降低組織者及參與者的成本,具有開放性、自由平等性特征。并且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即時性和廣泛性,能夠讓協商變得更為靈活自由,促進協商民主主體理性的發育,提高協商的時效性。其次,在協商民主體系中,網絡協商民主具有高度時效性、成本低廉性,重新聚攏了公民對于協商參與的熱情,彌補了傳統協商民主的許多不足,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中,重建了公共領域,為大規模協商民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充分的場域條件。
網絡協商民主的現實困境
民意表達與反饋易被操縱。網絡民意表達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特征,如果信息過載的話,網民容易陷在永無止境的信息風暴中,沒有充足的自由時間去消化、判斷信息。如:一些網絡精英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引領話題和輿論走向,導致線上與線下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引發更大范圍內的關注。再加上一些掌握著協商事項的關鍵信息和行政權力的政府部門參與協商,利用雙重優勢來影響議題的走向,看似通過網絡協商民主達成的共識,實際上網絡民意已經被轉化,對協商的質量和效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信息失真導致各主體缺乏良性溝通與互動。網絡協商民主離不開協商主體間的良性溝通與互動:一方面,網絡技術會導致信息失真。在網絡協商民主中,線上交流省去許多環節,而數字化鴻溝容易導致精英主義,從而導致信息失真。如:一些信息“富人”成了更多的公共決策受益者;而信息“窮人”則成為某些公共決策的利益受損者。另一方面,網絡系統的開放性存在安全隱患,會導致協商各方的直接互動難以實現。再加上一些不真實、被扭曲的危險信息,會直接影響協商民主的效果。
缺乏網絡協商動力。在網絡空間中,一些官員不尊重民眾的知情權,開展協商民主的動力不足,不愿意或極少與民眾進行溝通與交流。同樣,民眾大多只是網絡空間中的看客或沉默者,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才有可能通過網絡參與政策的討論和制定。協商必須是民主協商,協商要在決策之前或者決策之中,才能體現出協商民主的實效性。如:目前,很多城市社區建設了網站和數據庫,但由于缺乏協商動力,這些網站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沒有開通協商民主功能,反饋的信息難以體現出協商民主的實效性。
達成的共識缺乏約束力。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網絡協商民主往往難以達成共識,如協商主體參與能力弱、公共精神缺失等,即使通過審慎考慮達成的共識,如果沒有得到黨和政府等權威部門的確認,也根本沒有約束力,難以發揮相應的作用,這樣會影響民眾通過網絡參與協商的積極性。因此,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黨和政府必須要利用網絡協商,增強協商結構的權威性,高度重視協商民主的作用,及時進行監督執行,才能真正解決矛盾和化解風險。
擴展網絡協商民主的措施
拓展民眾的話語權,增強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網絡為每一位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機會,通過溝通與協商,能夠讓民眾的聲音被黨和政府聽到,增強了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了民眾網絡話語權。同時在協商的過程中,還形成了尊重公共利益的社會基礎,培養了民眾的公共精神,學會了相互理解、尊重,促進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向縱深發展。從長遠來看,拓展民眾網絡話語權,能夠使各方正確看待社會不同群體利益的差異性,還能鍛煉民眾的民主素質,促進理性、公正政治秩序的形成。
增強黨和政府的溝通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當前,黨和政府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政治共識,同民眾在網絡空間中保持有效互動,從“灌輸者”向“溝通者”的角色轉變,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同時,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提升網絡溝通能力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在理順政黨、國家與社會關系過程中,通過網絡協商民主,可以有效降低公權力運行的成本,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發揮社會力量的能動作用,最終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
將網絡與實體協商相結合,克服數字鴻溝。互聯網時代,信息不僅從公民代表流向普通公眾,也從普通公眾流向公民代表,因此線下協商與網絡協商的結合則成為一個雙向過程,能夠使普通公眾的意見直接流向公民代表,使民眾的意見真實地表達出來,激發民眾參與協商的熱情,克服網絡協商存在的數字鴻溝,降低線下協商所必須支付的成本。但目前在實際運行中,這種模式還缺乏促進兩者相結合的制度設計。首先,從決策層面看,為了真正做到信息發布、在線服務和互動決策三者的有機結合,就要構建從線上到線下、從協商到決策的無縫對接方案。其次,從協商的層面看,為了避免網絡協商出現信息落差、周期較長等缺陷,可以使用網絡與實體協商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而一些簡單的事項無須啟動實體協商,可以嘗試列出協商事項清單,直接通過網絡協商解決。
完善網絡協商平臺,確保其正常、有效運轉。網絡空間為協商民主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和渠道,離開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確保協商民主正常、有效的運轉。首先,網絡協商民主的有效擴展,要制定話語規則,通過有序的話語商談和交鋒,在規范的話語規則下才能使網絡協商有序開展,最終達成最低限度的共識。其次,現實生活中,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和社區網站大多數不具備討論與協商的功能,只限于回答民眾的提問、投訴和建議。但可以通過分析網站后臺存儲的大數據和網絡協商民主,來獲悉并解決一些民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因此,有效擴展網絡協商民主,需要加強網站建設,利用微博、微信等溝通工具,激活協商民主功能,探索應用于網絡協商民主的途徑和方法,將傳統的咨詢式網站升級為協商式的網站。
此外,在信息過剩情況下,為了避免出現網絡暴力和群體分裂等現象,在網絡空間治理中,必須要提升黨和政府的輿情監測能力和輿論引導水平,黨和政府要善于同社會組織、公民等網絡參與主體進行合作,善于通過制定政策和法規體系進行有效的治理,共同維護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多元性和自主性。
(作者為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畢宏音:《網絡協商民主研究的三維視角》,《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9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