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戰”折射出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經濟升級活力在不斷的提升,“人才爭奪戰”中地域性的利益博弈中的“逆馬太效應”開始顯現。而部分一線城市也加入了 “爭奪戰”的行列,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的加入讓這場“爭奪戰”再次升級。
盡管北京和上海也加入到搶奪人才的大戰之中,但是,北京和上海對人才的需求并非一般性的人才需求,更多屬于專業性較強的人才需求類型。在人才爭奪戰地域性利益博弈的過程中,各城市進入的難易程度有了基本的統計數據。根據《2017年人崗爭奪戰及職場流動力大數據報告》的大數據顯示,在全國七大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的人才流動中,整體而言,人才流入前四個城市難度較大,流入后三個城市難度較小。從人才的凈流入率來看,部分新一線城市如杭州、成都和蘇州已經與一線城市相差無幾,有的城市的凈流入率甚至超過了部分一線城市。如杭州人才的凈流入率已經遠遠超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人才爭奪戰”開始由爭奪高端人才到爭奪勞動力。爭取青年勞動力凈流入,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中利益博弈的共識。2015年前,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的利益博弈的焦點是在于爭奪中高端的人才;而2015年以來,二線城市基本上將爭奪人才的利益博弈聚焦點投向爭奪勞動力,且均將目光放在應屆大學生身上。隨著新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勞動力的不斷注入和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人才與勞動力的雙重“虹吸效應”下,未來新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經濟實力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也將會不斷減小。
從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人才及勞動力的流入比例來看,一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依然較高;這其中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也與地域性政府的規劃和嚴格的人才控制性政策相關。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之間的“人才爭奪戰”中地域性利益博弈的效應開始顯現,由此,這些城市正面臨人才搶奪良機。
第一,從基礎稟賦來看,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具備人才和人力資源的爭奪實力。這些城市要么是省會城市、要么是沿海開放城市,其共同特征是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再加上優厚的落戶、生活、工作和創業條件,會對各類人才和人力資源具有強有力的吸納力和吸引力。但同時這些新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還應找準自身的城市定位和人才定位,“硬搶”并不可取。應利用一線城市產業轉型的先進經驗,有針對性地引入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及人力資源,進一步優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第二,人才在“引進來”的同時還要“留得住”。各新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要通過“引”“留”“育”三項并舉的舉措來促進人才的良好培育,而不能“一搶了之”。中國人才流動的路徑及聚集的地域性,凸顯出人才最終能否“引進來”并且能夠“留得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城市綜合實力和各種軟硬件環境。各新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真正留住人才的硬實力和軟環境的營造,還需各城市繼續增強其綜合競爭力,不斷完善本地域的綜合基礎設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以及和諧友愛的文化氛圍。
第三,人才“引進來”是第一步,而是否“留得住”是最為關鍵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才引進來后同樣需要繼續培育,繼續提供工作、生活、科研等良好的生態環境;仍需要繼續以人才建設為中心,而不是束之高閣。在當今經濟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中,“一搶定終身”已經成為歷史。流動的人才遇上了流動的產業,流動的產業又遇上了流動的技術,從而形成了流動的現代性社會。盡管流動性與現代性是一種孿生的關系,但在功能性定位的尺度上,我們仍希望探尋和建構人才與城市相對穩定的線性關系,希望人才忠于城市、服務于城市,并與城市共同發展。而我們也正好遇到了以人為本的美好新時代,各城市在促進人才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人才在城市中的生活狀況。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社會保障權益與收入分配公平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6JJD840008)階段性成果】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