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總體國家安全中,網絡和信息威脅與風險日益突出,并與其他領域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做好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就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牢牢掌握網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治網之道,形成多主體參與、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
【關鍵詞】網絡安全 網絡輿論 網絡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信息技術亦不例外,故此,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信息化建設的前提是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網絡安全戰略及其治理思想,是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
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世界范圍看,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特別是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面臨較大風險隱患,網絡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難以有效應對國家級、有組織的高強度網絡攻擊。這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難題,我們當然也不例外。”世紀之交,借助于網絡顛覆一個國家和政權,破環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已有先例。例如,2009年,古巴、朝鮮、蘇丹的即時通訊被切斷,開創了網絡制裁先河等。
網絡化時代不僅帶來了海量信息無邊界交流,更帶來了國家間網絡對抗。各個主權國家在利益關系上是獨立主體,但利益疆界因網絡而大大擴寬。一些信息技術發達國家建立“信息霸權”,制定“網絡游戲規則”,使網絡交流幾乎形成了單向灌輸的信息場面。從暴露出來的一些監控計劃看,某些國家的互聯網活動能量和規模遠遠超出了世人想象;敵對勢力和組織利用網絡,突破國家界限,在潛移默化中動搖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根基。西方反華勢力一直想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聲稱“有了互聯網,就有了對付中國的辦法”。英國信息學家摩爾指出,“發達國家正利用信息資源來控制,而不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有西方觀察家甚至認為,“中國領導人對網絡的控制程度將決定中國的政治前途”。
在當今國際傳播渠道中,西方媒體居于絕對優勢地位。為此,西方媒體可以掌握話語主動權,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然而,面對別人的信口雌黃,我們可能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強化了社會輿情、國家意識、世界輿論,借助于虛擬空間被瞬間放大的能量“翻江倒海”“眾口鑠金”——在真相到來之前,事實已經顛覆,進而導致民族解體、國家分裂不是不可能的。
互聯網深刻影響著億萬網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深刻影響著人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成為各種輿論競爭和爭奪的主戰場。所謂主流也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更多的情況下實際上決定于“受眾”的選擇。互聯網改變了輿論生成方式、傳播方式,改變了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
思想陣地的爭奪戰悄然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拓展。今天,源于網絡世界的信息網,在中國是7億多人的大腦聯結,在世界范圍內是20多億人的大腦聯結。移動互聯網更是實現了“把世界裝在口袋里”。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我國是全球網絡規模最大、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一定要重視掌控網絡主導權,維護網絡空間發展中的安全。
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首要的即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最大限度地把全社會力量凝聚起來。一盤散沙,則無法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付諸實際的行動。網絡空間為網民自由地表達意見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這種自由應該受法律和倫理制約,并不是隨心所欲、可以不負責任地隨意發揮。網上負面言論少一些,對我國社會發展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同樣應體現于網絡良好生態中,“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
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把傳媒做到網上,打造一批傳統主流網站。我們少數單位的網站,停留在第一代網站模式上,缺乏有國家和政黨意識形態頭腦、熟悉網絡傳播規律的專業隊伍去經營。因此,應當向發展移動互聯網新聞轉變。民族互聯網站是我國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一些大型網站的主頁面每天有60億訪問量,應考慮每條信息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努力把握互聯網輿情傳播規律,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借助于網絡傳播這個“翅膀”,瞬間爆發的效應非同小可。那種“為了真相,不計后果”、所謂吸引眼球的信息,發布必須慎重對待。
唱響網上主旋律,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網絡空間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如果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充斥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甚至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這些負面信息、負面能量把持了屏幕,久而久之,其現實危害可想而知。網民對政治、社會等事件的熱衷,主要是通過發帖、跟帖表達立場、態度。而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比如說,加強網絡安全事件應急指揮能力建設。那么,如何對網絡突發事件進行引導?一般操作性說法是:早講事實、重表態度、慎談原因(因為重大事故的原因往往比較復雜,所以澄清需要時間,避免以后出爾反爾,引起誤解)。我們提倡輿論的監督,那么又為什么說要以“正面宣傳”為主呢?的確,監督有時候要“揭短”,但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而不是為揭丑而揭丑;為顛覆而“扒糞”(揭丑)則更是動機不良。只有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才能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好的內容需要好的表達方式,才能傳播出去,讓人聽得進去,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大話、空話、套話,既聽不進去,更產生不了效果,遑論能夠掌握什么“話語權”。“話語權”是指以話語為載體,提出并闡釋自身觀念,使他人接受、認同且影響其行為選擇的能力。“話語權”決定社會輿論的走向,也具有影響社會發展方向的功能,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特別是其表達層面的“話語權”建設,是新時代提出的緊迫任務。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乃至強制力,但它是一種“柔性”的力量,“柔性”不是柔而無力的軟弱。只要現代世界存在著國家之間的輿論斗爭,社會上存在著錯誤思想和正確思想的斗爭,意識形態就不能放下自己手中作為“筆”的武器的戰斗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把“主體性”和“原創性”聯系起來,對這里講的“話語表達”非常有啟示意義。意識形態話語一旦獲得“主體性”的個性特征,能夠使其脫離因抽象、普遍而帶來的“架空”危險。大多數網民是普通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我們的引導話語也要隨之應變,不能只是一個腔調、一種表達方式。
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治網之道
有安全威脅和風險,就要設法進行防御和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可以說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極其重要的方面。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頒布,作為我國首部網絡安全領域的法律文件,標志著網絡安全的防范和治理步入法治化軌道。
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談網色變,談網即恐”,這些年網絡出現了一些問題,是不是一封了之?顯然,這與社會信息化局勢背道而馳。但放任自流,個別重大隱患等產生了負面效應,才去被動應付和處理,往往得不償失。網絡本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其安全意識的樹立,不是給它創造一種無菌環境,免疫力更重要;不能只是嚴防死守,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實現由“防御性的安全觀”向“積極對話型的安全觀”轉變。當然,一些技術在引進中“必須安全可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這就為網絡安全建設指明了方向。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他反復講“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上一些搬弄是非、顛倒黑白、造謠生事、違法犯罪,超越了憲法法律界限?,F在,網絡詐騙案件越來越多,作案手段花樣翻新,技術含量越來越高?;ヂ摼W治理的困境就在于技術發展速度太快,立法工作相對滯后。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化解網絡風險。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制定網絡安全標準,明確保護對象、保護層級、保護措施。在一些存在法律空白之處,社會倫理就成為重要的補充。
在我國,7億多人上互聯網,肯定需要管理,而且這個管理是很復雜、很繁重的。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做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做到協調一致、齊頭并進,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能夠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的安全感。這是一場“人民戰爭”,必須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互聯網把世界各國和人民聯在了一起,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治理好網絡空間,既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的權利,同時應當指出的是,單靠哪一個國家獨善其身,是達不到目的的。只有全球行動起來,認真應對、謀求共治、實現共贏,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才能還網絡一個晴朗的空間,使之生態良好、健康發展、造福人類。
(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
③《習近平: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新華網,2018年4月21日。
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