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通過的新修訂的黨章,鄭重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新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規律性的認識是最深刻的根本性認識。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本身就是符合黨的理論創新規律的理論創新偉大成果。只有站在黨的理論創新規律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理解其劃時代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增強貫徹落實的高度自覺性。
回顧黨的理論創新歷程,總結黨的理論創新經驗,我們可以對黨的新的指導思想的確立形成以下四點規律性的認識:
只有靠扎實的實踐成就來支撐,才能全黨擁護、人民認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偉大理論都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源泉,都必須有豐富的實踐成就來支撐。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史就是這樣的。1945年黨的七大之所以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正是因為毛澤東同志帶領紅軍完成了長征、擺脫了絕境,抗日根據地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新道路。用周恩來同志1943年8月從重慶回到延安在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歡迎會上的話說,我們黨在這三年中做了比過去二十年還要偉大、還有更多成就的工作,這是全黨團結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之下得到的。1997年黨的十五大之所以確立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正是因為在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的指導下,排除“左”和右的各種干擾,端正了航向,改革開放事業才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今天黨的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有著豐富而堅實的實踐成就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不僅不寬松甚至是極為嚴苛,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不斷,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加劇。國內問題也很嚴峻,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過去高達兩位數的增長已經風光不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貧富差距加大,群體性事件頻發,政治生態惡化,腐敗問題嚴重,甚至出現塌方式腐敗、系統性腐敗、家族式腐敗。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成就作了這樣一個評價:“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是具有極為深刻含義的。
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之所以說是全方位的,就是說不僅有經濟建設上的成就,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也有民主法治建設上的成就,包括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全面展開,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還有思想文化建設上的成就,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的成就,包括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成就,包括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可以說,我國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之所以說是開創性的,是因為許多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
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之所以說是深層次的,就是說從理念層面解決了長期困惑我們的重大思想認識問題,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黨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之所以說是根本性的,就是說是從制度建設這一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
概括地說,五年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對于這樣的成就,人民群眾看在眼里,樂在心頭,給予充分的贊美,也為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橫空出世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偉大的國家一定能強起來,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只有堅持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才能繼往開來、永續活力
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把馬克思主義奉為指導思想以來,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這種創新,不是更替性的,用新的取代已有的,而是增添性的,不斷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內容。正是由于黨的理論創新的這一特點,我們黨先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今天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鄭重地寫在黨的旗幟上。已有的重大理論成果,我們沒有丟掉哪一個。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反復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寓意。正是由于理論創新的這個特點,我們才能一張藍圖干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干。
理論創新的前提是繼承。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個承繼下來的條件是全面的,既包括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也包括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已有的理論創新成果。正是由于黨的理論創新的這一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也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在黨章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大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都明確指出了這一點。這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準確定位,表明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指導思想的一脈相承性。為什么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后的理論創新成果呢?根本原因在于它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有著共同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鄧小平理論確立了這個主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豐富和完善了這個主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要堅持和發展這個主題。主題既然沒有變,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就要歸屬于這個主題。只有牢牢把握這個主題,我們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
只有著力解決新時代新課題,才能成就偉業、開創未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沒有變。但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時期,我們又面臨著不同的新課題。只有著力解決新課題,我們才會不斷形成新的理論創新成果,使之成為黨的行動指南。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歷程,我們不難看出,鄧小平同志著力解決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課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著力解決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課題,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著力解決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課題,創立科學發展觀。今天我們面臨又一個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艱辛理論探索,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回答和解決新課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長期堅持,也要不斷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任何先進的理論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都是時代發生變化的產物。時代變了,新的實踐需求呼喚著新的思想,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也就應運而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十九大報告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要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個意味著”具有十分深刻的含義。“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就中華民族而言的歷史性意義。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我們著重解決是站起來的問題,或者說是“挨打”問題;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在,我們著重解決的是富起來問題,或者說是“挨餓”問題;今天我們著重要解決的是強起來的問題,或者說是“挨罵”問題。為此就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確實是時代發生變化的形象性標示。“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就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而言的政治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自上個世紀蘇聯東歐發生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維系于中國的堅持。自那時以來我們韜光養晦、埋頭苦干,終于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顯示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迎來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如果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么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救了社會主義。“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就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而言的世界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成功,說明實現現代化不只有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一條路,完全可以走出既保持民族獨立又快速發展的新路來,這對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必然從邊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中央之國”。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依據。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著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只有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繼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把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之后,又一次作出新概括。應當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但也不是替代意義上的根本性變化。它不同于36年前果斷拋棄過去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的斗爭作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那樣的變化,是一種量的變化而非質的變化。其變化主要在于:一是豐富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二是找出了我國社會生產的突出問題,已不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問題,因為我國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已進入世界前列,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只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這樣的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辯證分析,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仍然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社會主要矛盾既然變化,就會有新的要求,概括起來說,就是“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十九報告用“更加”一詞多達44處,是有明確意圖的。在“更好”“更加”上做文章,同樣能夠創造出一番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豐功偉業。
只有擺正領袖作用與集體智慧的關系,才能凝聚黨心、善集民智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領袖人物是人民群眾的引領者,在歷史發展中發揮著特殊的重要作用。列寧曾指出:“在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的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黨的理論創新也是這樣。如果沒有起核心作用的黨的領袖善于集中全黨集體智慧、總結群眾豐富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就不會有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就不會有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領袖的創立者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黨的理論工作者、專家學者都可以為黨的理論創新作出貢獻,都可以為黨的理論大廈增磚添瓦。但能夠實現綜合性集成性創新的,能夠提出、發現和采納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新認識、新見解的,能夠將其上升為路線方針政策并對全局具有重大指導作用的,還是黨的的領袖。正是由于黨的領袖這樣一個特殊的作用,我們黨會把在理論創新起統領作用的領袖作為黨的新的指導思想主要創立者,并用其名字來命名。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又一大理論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的主要創立者是習近平同志,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正當其時。
在黨的理論創新過程中,領袖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但集體智慧的基礎性作用必不可少。我們黨歷來強調,成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十九大報告中也是這樣講的。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和要求的。1992年7月,鄧小平同志就十四大報告送審稿談自己的意見時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報告中講我的功績,一定要放在集體領導范圍內,絕不是一個人的腦筋就可以鉆研出什么新東西來,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真理蘊藏在群眾的實踐中,智慧萌生于集體的創造中。領袖引領理論創新的過程,就在于善于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集中集體的智慧,把群眾和集體的發明創造加以概括、提高和推廣,形成新的理論,并轉化成全黨和人民群眾普遍而自覺的活動。為此,就必須走群眾路線,必須發揚民主,使我們黨的生活民主化,使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
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需要集思廣益、廣納群言,以求賢若渴的包容胸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如此,全面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進程亦是如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定能夠在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并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夠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張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著作有《鄧小平理論與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鄧小平理論學習綱要》《神圣名義下的爭鳴——西方馬克思主義導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