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對策

核心提示: 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現為應試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背離、道德至善的失落、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等。其原因是道德教育與道德需求的脫節、認知多元化導致傳統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等。為此,應從理論與實踐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

【摘要】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現為應試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背離、道德至善的失落、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等。其原因是道德教育與道德需求的脫節、認知多元化導致傳統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等。為此,應從理論與實踐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倫理道德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應試教育與道德教育背離。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對專業知識人才的渴求,促進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全國各級學校都把知識教育放在了首位,考試被官方和民間廣為認同,由此,應試教育應運而生。然而,應試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弊端逐步顯現,其功利性導致了自我認知的偏差和交流能力的弱化。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中,課程設置都將與考試無關的內容排除在核心教育之外。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是否掌握了授課內容本身,而忽視了在“教書”過程中的“育人”功能,缺少對學生在知識教育以外的道德啟發和熏陶。

道德至善的失落與道德底線的高揚。在東西方文明史中,“止于至善”的道德理想被眾多思想家所推崇,康德認為遵守道德是人們應當無條件服從的命令;而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將至善至美作為追求的崇高目標。沿襲了上千年的文化傳統,大學生在當前道德教育中被填鴨式灌輸了“至善論”的思想,卻沒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理解消化程度把道德教育階段化和層次化,沒有循序漸進地從最初的日常行為規范培養,進而形成具備較高道德品質的公民,直至確立崇高遠大的道德追求。一些學校拔苗助長式的道德教育籠統地把最高級的道德標準豎立起來,卻忽略了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一些學生望著遙不可及的標桿,無奈地作出“偽善”的選擇。另外,隨著近現代自由解放運動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想的傳入,人們對自身權利越來越關注。在社會群體生活中,一些人把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線,去盡可能地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作處事標準,道德與權利的地位發生反轉。

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網絡交流有一定的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像線下接觸那么直接,這種非直接性會造成人們道德自律力的降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感、說話做事的責任感在網絡中都會弱化。現代傳播學認為,包括手機、電腦在內的新媒體本身具有一種自我麻醉功能,容易使人忘記自己的社會屬性而做出一些平時受到道德約束而不能做的行為。

大學生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道德教育與道德需要脫節。大學生道德教育是滿足大學生道德需要的重要途徑。根據筆者調查,大學生更希望在大學期間通過道德教育滿足個人素質相關方面的道德需要,并從中掌握與人為善的方法,能夠對戀愛、就業、升學等有所幫助。而現階段大學道德教育在生命道德、性道德和職業道德等方面卻鮮有涉及,大學道德教育與大學生實際道德需要相脫節,大學道德課程設置與大學生道德基本訴求相脫節,導致大學生的道德問題得不到解決,道德無助感增加。

新媒體時代認知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傳統道德教育。對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而言,新媒體是把雙刃劍。新媒體打破了認知的“壁壘”,賦予不同思想、文化平等傳播的可能,但是在這種公平的背后,主流文化正遭遇弱化的危機。在各種思潮的裹挾下,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泛濫,不斷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防線。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信息大潮中泥沙俱下,如果不能加以甄別,久而久之形成“青蛙效應”,對尚處于三觀塑型期的大學生將產生負面影響。

批判式道德教育與道德尊重相背離。在傳統道德教育情況下,教師以解決學生身上出現的各種問題為目的,多采取批評、懲戒等消極教育方式對待學生,容易挫傷受教育者的自尊心,甚至使其產生逆反心理,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人無完人,處于道德塑型期的大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育者應當用辯證思維客觀看待受教育者,不能夠過分關注他們的問題,而應該看到大學生身上的優點,欣賞他們的長處,采取激發他們內在優秀品質的道德教育方式,構建德育教育的新理念。

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選擇

理論實踐結合,增強辨識能力。大學道德課堂教育由于受到授課時間與理論教學的限制,教學活動的內容往往不能滿足大學生實際的道德需要;即使在課堂上傳授了相關內容,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也不可能與書本情況完全一致。大學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是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實現自我道德判斷與辨識。大學生只有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才能進行道德實踐,才能感受到不同觀點的道德碰撞,通過掌握的道德知識克服非理性的沖動、辨別是非對錯,從而實現道德辨識。

培養正面情緒,關注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與道德判斷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聯系,在自信、快樂等正面情緒下的道德判斷標準比較公正、積極;在悲傷、抑郁等負面情緒下的道德判斷力比較偏頗、消極。另外,研究還發現,情緒狀態的高低與道德判斷能力成非線性相關對應關系,即在中等程度情緒狀態下道德判斷能力最高,低等和高等程度情緒狀態下相對降低。在相同主體與環境背景下,正性情緒狀態有助于增強認知加工過程中的理性程度,遵守固有的判斷標準,提高思維決策能力,因而提高了整體的道德判斷能力;而在性質相同的情緒狀態下,個體心態的穩定平和有助于道德判斷能力的提升,過于悲觀或者樂觀都會對判斷能力產生影響。

自律培養為主,達到“慎獨”境界。道德自律是指基于公共社會道德基礎上的道德需要、道德內化和道德自覺。中國儒家思想倡導的“慎獨”就是自律,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日常活動范圍和道德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接觸的事物遠遠超出了學校和家庭的范圍,時常會脫離老師和家長的管理和干預,在無人約束的情況下,大學生可能會降低自身的道德水準要求。因此,大學生應當在線上和線下實現道德標準的統一,建立道德信仰和道德內化機制,培養道德自律感,實現自我評判、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將“他律”升華為“自律”。

重視新媒體,厚植校園文化傳播優勢。教育工作者不應把新媒體看作是“洪水猛獸”,持一概否定的態度,在新媒體環境下,要主動“疏”而不是被動“堵”,改權威式說教為平等式交流,改毋庸置疑式語氣為啟發引導式語言,以實現大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啟發。高校在繼續做好傳統媒體如電視臺、校刊、校報的同時,應充分重視新媒體在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一方面,學校應建好官方網站、微博和微信,并利用慕課等共享平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人文素質教育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校方要不斷加強社團、班級、輔導員等個性化新媒體、自媒體建設,通過組織人文素質競賽等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構建立體化的信息交流、文化娛樂新平臺,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作者為南京郵電大學講師)

【注: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補齊理工類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短板”(項目編號:2017SJB009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旭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反思》,《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②易連云:《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危機及應對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責編/周素麗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妍卓]
標簽: 道德教育   困境   對策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