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在新時代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文化回歸世界舞臺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對文化的主體性創造。傳承和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以開放包容、互信互鑒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態度,提升世界文化格局變遷背景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 人民性 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3月5日,李克強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這無疑為在新時代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而凝聚精神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繁榮發展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部謳歌人民創造、創新的雄壯史詩,記錄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和傳承。恰是因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與核心,才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新時代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文化創造的動力。第一,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為核心,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發展。發展文化自信要以充分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前提。只有創造出讓人民滿意、符合新時代人民文化審美需求的文化成果,才能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自信的認同,夯實文化自信的群眾基礎。第二,要在人民群眾中培育和發展優秀的文化創新型人才。人民群眾是文化傳播的受眾,同時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人才的不斷補給。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社會領域涌現出了大量的文化創意型人才,使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元素被深度挖掘,實現了整合創新,帶動了中國文化的新時代發展,進一步加速了先進文化的生產和推廣。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興盛說到底是文化人才的興盛,只有在人民群眾中塑造和挖掘出新時代的文化人才,才能夠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動力。
發展文化自信應以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情懷為目的。文化品位決定著一個人的精神層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其關鍵目的在于增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感,擴大對先進文化的自信心。要使人民的文化品位與精神層次得到提升,自覺增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動力,釋放出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長久、強勁地發展下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辨識度與影響力。
追根溯源延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命脈
優秀傳統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發展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優勢和命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必須精準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演變和本質精髓。要使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與發展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增強三者之間在縱向上的關聯性與在橫向上的融合性。認真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神與思想哲學,廣泛傳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指引的時代精神。將中華民族對“大同”價值的追尋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發展之中。以對傳統文化的充分內化,加深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并帶著對傳統文化自信的豪情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復雜多變的世界文化洪流中,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追根溯源地挖掘傳統文化優勢,厚植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底蘊,延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命脈,為發展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培育偉大的文化情懷。
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文化自信的發展筑基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站位提供了根本遵循。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基礎是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只有文化軟實力過硬,才能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從容地走上國際文化舞臺,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魅力。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世界文化場域的話語權。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需采取理論武裝、創新文化傳播手段、營造清朗網絡文化空間、深挖文化自信資源等方式,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將中國文化自信的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以及價值理念利用創新的方式講清楚、講到位。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獨特標識,展現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要借助信息科技創新手段,掌握新媒體網絡虛擬空間的文化自信話語權,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時代影響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一是要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將社會文化大發展統一到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方向上來,創造出面向世界、面向大眾、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二是要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發展成熟,釋放出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無限活力,引導文化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激活社會領域對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能力,協調文化產業發展與實現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之間的關系。努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在世界文化競爭與交流中鞏固文化自信增加籌碼。
實現文化自信需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
樹立和堅持文明互鑒、包容開放的文化心態。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對外文化交流歷史,中華文化借助不同時代的人文交往實現了國際傳播,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表明了在推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民族性是第一位的,堅持“以我為主”是在新時代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只有在堅持本民族文化定力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文明互鑒,推動我國文化在安全、和諧、包容的時代環境中進步與發展。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世界文明盡管來處不同,但歸處一致。文明互鑒、包容開放的文化心態,表明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具有全球視野,體現了我國愿意向人類社會貢獻文明成果的態度和胸襟,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將更好地以文化互鑒實現中國價值、彰顯中國力量。
加強創造性轉化,賦予文化自信時代內涵。具有強大文化創新能力的國家往往擁有高度的自信心。文化的創造力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必要條件,需緊密跟隨時代的發展進程,不斷實現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時代中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輝煌。一是要加快大眾文化的創意創新,營造尊崇文化的自信環境。一個民族是否擁有文化自信,往往表現在整體的社會風氣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與時俱進地塑造新時代的主流文化環境,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轉化為公民的思想與行為,努力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風格,塑造新時代的優秀文化,并向世界發出文化交流的誠摯邀請,在文化創造與交流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二是在文化創意創新方面,要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細細品鑒、推敲提煉,以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為出發點,建構文化創新的價值體系與整體目標。不斷汲取和轉化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積淀的文化精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實新鮮的時代內容,從而精準把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尺度。
(作者為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6KSB1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金正連:《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坐標與邏輯》,《新視野》,2017年第3期。
②李長學、王子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何以可能》,《科學社會主義》,2016年第5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