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的重大判斷和重要結論,是我們黨根據變化了的實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準確領會,科學把握。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斷、新概括,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這一思想賴以形成并確立的國情基礎和理論根據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的時代必然催生新的實踐,新的實踐必然產生新的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實踐中形成的,黨的十九大加以確立。這一思想賴以形成并確立的國情基礎和理論根據,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黨中央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是有著充分的現實依據的。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自2010年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貨物貿易和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產品甚至出現了大量過剩。種種情況表明,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徹底改變了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與此同時,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有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期盼著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沒有改變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個判斷是清醒的、科學的。
一方面要看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的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更是取得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發生了深層次的、根本性的變革。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也在顯著提升,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依然存在一些制約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因素、難題、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在民生、社會、法治、意識形態、黨的建設等諸多領域,存在一些亟待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仍然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僅在經濟、科技、軍事、人才、資源等硬實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文化、話語傳播的國際影響力等“軟實力”方面也有一定距離。比如制造業,中國從2010年開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國,但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我國仍不是世界制造強國。我國雖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2016年我國人均GDP僅排名世界第69位,相當于美國的15%、英國的18%、德國的20%、法國的22%、日本的26%。我國是教育大國,但還不是教育強國。據國際權威機構的數據,中國大陸能排進全球前50名的大學只有兩所,能排進全球前200名的大學只有4所。世界排名前50名、前100名的大學基本是歐美發達國家。
正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和國際地位沒有變的基本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號召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要從變與不變、部分質變與總體量變的辯證統一中,正確理解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與初級階段國情沒有變之間的關系
矛盾是推動事物和社會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新舊矛盾的克服、轉換與更替中,事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會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轉變,推動事物和社會發生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事物和社會變化發展的基本法則。當然,事物和社會的質變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經歷一個量變到部分質變再到整體質變的過程。它是變與不變的有機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經歷著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特征的部分質變,總的量變過程是指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段性特征的部分質變有兩個時期。
一個是從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生量變到部分質變的第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彎路,沒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落后的面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就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這一時期的部分質變主要體現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但也為此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奠定了政治的、制度的和物質的基礎。
一個是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生量變到部分質變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在以上兩個階段性的部分質變的基礎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開始發生變化,并向新的方面轉變。這個變化是相對于初級階段前兩個時期的變化,是在過去近60年總體量變與部分質變基礎上的又一次質變。這個質變,同第一個時期的質變之間,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總體看,黨的十九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的重大判斷和重要結論,是我們黨根據變化了的實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準確領會,科學把握。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丁晨、裴亞男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