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從農村改革史看鄉村振興戰略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改革史研究不能單單被認為是一項學術性進展,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三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理論上,農村改革史研究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敘事和邏輯詮釋,有益于豐富我們黨“三農”工作的世界歷史意義。實踐上,農村改革史研究應促進全社會達成“政治共識”,以推動全社會形成合力投入“三農”工作。

【關鍵詞】農村改革史  鄉村振興  戰略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農村改革措施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將我國的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使中國農村重新煥發了生機。四十年來,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給我國農村帶來了歷史性變革,不但解決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還為農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對此,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總結歷史經驗,農村改革發展的順利取決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在黨的正確領導。同時,我們黨領導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也教育我們,發展農村,做好農村工作,應該重視規律,循序漸進,切忌揠苗助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

以鄉村振興帶動農村改革史研究

萬里同志曾說:“今后農村發展的總趨勢,毫無疑問是沿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前進。這個根本方向是鄧小平同志指出來的。這是一篇大文章。”黨的十九大召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加將這一“大文章”的書寫帶到了一個全新層面。這無疑是時代對農村改革史研究者提出的全新命題。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針對農村改革史的研究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加以探討。

從宏觀層次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研究者全面地認識我們黨領導農村改革的歷史過程,警惕歷史虛無主義。一般而言,農村改革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村改革史是指在我們黨的領導下農村開展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等三次重要革命和改革。而狹義的農村改革史則是指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農村的改革歷程。鄉村振興戰略代表了我們黨“三農”工作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無疑證明了今后的道路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那么,這一背景下的農村改革史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全面客觀地認識最廣泛意義上的農村改革史。

從中觀層次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味著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我國農村改革史上應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具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是建立在對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下的“三農”工作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更應該是建立在最廣泛意義上我們黨領導的“三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的。鄉村振興戰略寫進了黨章,說明我們黨的“三農”工作已成為了一項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工作,其高度是建立在我們黨的歷史經驗總結上的。同時,鄉村振興戰略還提出了“塑造全新城鄉關系”的核心命題。一方面,這說明我們黨領導“三農”在構建城鄉關系,消滅城鄉差別方面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另一方面,從更廣泛的意義看,這也說明我們黨的“三農”工作在調節與消除工農、城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這三大差別方面有了全新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故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我國的農村改革史上應是里程碑意義的。

從微觀層次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研究者積極調研“三農”,以期更為全面地認識農村改革給當代中國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切忌空談。作為一項當代史研究,農村改革史研究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史料基礎上。同時,農村改革史必須在中共黨史的學科邏輯下進行思考,這要求研究者必須科學地認識我們黨“三農”工作的歷史和當下,深入了解中國“三農”的現實。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進入黨章,并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這一方面是重新強調了“三農”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對農村改革史研究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故而,廣大研究者應該深入基層農村,在深入的認識理解和扎實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對農村改革史的各個方面作比較全面客觀的詮釋。

以農村改革史研究助力鄉村振興

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教導我們,任何理論都必須來源于豐富的社會實踐,都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上升過程。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改革史研究不能單單被認為是一項學術性進展,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三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理論上,農村改革史研究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敘事和邏輯詮釋,有益于豐富我們黨“三農”工作的世界歷史意義。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所探索的發展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模式,無疑是豐富了世界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其中,最為重要的經驗之一應當是我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三農”問題是短板,這也說明我國農村改革成就背后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農村改革史研究是深化對我們黨“三農”工作的認識,分析其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期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再認識”。在此意義上,深化農村改革史研究無疑將促進我們黨“三農”工作的實質性增長,使其能夠經受長期的歷史檢驗,同時也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中國智慧。

實踐上,農村改革史研究應促進全社會達成“政治共識”,以推動全社會形成合力投入“三農”工作。農村改革史是中共黨史的重要內容,應是我們黨歷史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意義上,深化農村改革史研究將促進社會全面認識我們黨領導農村改革的歷史過程,不拘泥或糾結于個別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農村改革史將有助于全社會所有人養成科學認識歷史與當下關系的習慣,從而能夠正確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之間的關系,堅定我國農村應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政治共識”,從而在黨的領導下形成合力投入“三農”實踐。這將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而且有利于農村全面進步,實現農民全面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綜上,深化農村改革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既是不忘初心,更是砥礪前行。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我們黨“三農”工作雖曾面臨著革命、改革和治理等不同歷史任務,但其應對之道必然具有鮮明的一致性。這其中既有輝煌的成功經驗,也有慘痛的失敗教訓,但其二者都同樣具備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革命、改革和治理連貫統一于農村改革史的“再認識”過程,凝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中,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015JDXM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改革史   振興   鄉村   農村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