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引入“互聯網+”互助養老概念,可以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在“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中,社區養老信息平臺、智慧資源和養老服務志愿者廣泛鏈接,各個養老服務渠道實現互聯互通。政府、企業、家庭要協同合作,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關鍵詞】互助養老 養老服務 智慧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老年群體占我國總人口的16%左右,這一數據還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養老不能僅依靠社區或服務站等養老機構,要基于“互聯網+”,發展智能化、人性化的互助養老模式,以此解決大多數居民的養老問題。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存在服務范圍窄、精準度低、程序繁瑣等問題
養老服務范圍窄、精準度低。當前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分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兩種,其中,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機構上門服務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則是將老人統一安排在當地指定的老人社區,為老人集中提供相應的日常照顧與健康管理服務。這兩種養老服務模式的重點都在于物質服務方面,包括洗衣、做飯及日常生活管理,但是,針對健康管理與精神照料等方面的服務相對較少。特別是居住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接受身體檢查的機會不多,在精神層面與文化娛樂方面,也缺乏完善的服務管理制度。
養老服務靈活性不高、程序繁瑣。當前,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社區養老模式,都存在著服務靈活性不高、便捷性較差的問題。居家養老模式下,一方面,老人要想提出服務需求,首先需要在社區進行備案,然后再由社區安排服務人員上門服務。但是,目前我國養老志愿者與護工的人數較少,而且不同地區的養老志愿者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志愿者提供服務的程序也較為繁瑣,志愿者首先要到社區進行備案或登記,然后才能上門為老人服務,完成服務后,志愿者還要返回社區記錄老人的身體狀況。而且在這一套流程執行的過程中,還會有其他老人申請不同的社區服務,這就導致社區服務出現人手不夠、服務效率低的問題。在社區養老模式下,大多數老人都集中在服務中心,雖然為其提供服務較為方便,但是由于老人社區的人數眾多,社區服務人員也很難靈活安排精準的服務項目。
引入“互聯網+”互助養老概念,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進,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網絡溝通平臺,各個平臺上的服務項目以用戶為中心,在服務過程中,智能設備與用戶之間的交流溝通不斷加深,持續提升用戶的產品服務體驗。“互聯網+”是指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平臺進行結合,構建起一個互聯互通的服務網絡。將“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引入“互聯網+”互助養老概念,能夠為老年群體提供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健康護理方面的精準服務。
目前,在“互聯網+”互助養老服務方面,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投入了相應的建設項目,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例如,日本開發出了智能座椅、智能血糖儀等電子設備,老人只需坐在智能設備中,就可以實時獲取自身的身體狀況信息。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開發的智能機器人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操作,為老人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和健康檢查服務。以上這些測量數據與對話數據,都會實時傳輸至網絡云端,以便為后續的服務項目提供參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互助養老服務模式,不是僅僅將各種智能硬件設備運用于養老服務,而是建立在信息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對現有養老服務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管理,可以充分利用養老信息數據,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內容。“互聯網+”互助養老服務模式需要智能硬件設備的技術支持,更需要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有效監管。服務人員可以在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中,了解到所有老人的身體狀況與實時信息,根據海量訊息,為不同老人提供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
“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需要服務系統和硬件平臺等技術支持
“互聯網+”依托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云計算平臺,“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要基于服務系統開展服務。在“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系統構建過程中,首先應建立起社區養老信息平臺,將所有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服務需求等信息歸檔,并且存儲在不同類別的信息資源數據庫中。同時,在各個社區養老信息平臺之間,要建立起信息互聯互通的通道,以實現對所有老年人信息情況的整合管理。在社區養老信息管理系統中,要下設養老機構、緊急求救、醫生咨詢、信息發布、風險監控等服務窗口,對不同服務需求進行分類管理。
在“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系統的基礎上,要搭建智慧互助養老硬件平臺。養老硬件平臺能夠實現家庭、社區與養老服務志愿者的聯通,在家庭或老人社區中,要提供相應的智能連接設備。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為老年群體提供手機、穿戴設備、智能電視等產品,將老年人的醫療衛生與其他服務需求上傳至社區養老服務系統,從而為老人提供靈活快捷的養老服務。老人也可以利用多種智能穿戴設備,與養老服務志愿者、醫護人員進行實時溝通交流。老年人可以利用手機或智能電視中的“呼叫功能”,提出相應的信息搜索、急救、訂餐、醫療、心理疏導等服務需求。養老服務志愿者、醫護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安排服務。
“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系統、互助養老硬件平臺與志愿者協同配合,為老年群體提供精準服務。一是要培養專業的護理與醫務人員,招募大量能夠提供服務的志愿者;二是要在家庭或老人社區內部,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幫助老人掌握智能設備的使用方式,引導老人與志愿者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工作。除各種智慧資源與服務志愿者之外,社會、企業也可以參與其中發揮作用,促進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多樣化發展。例如,商場、超市、藥店和理發店可以與社區養老信息平臺進行對接,老年人可以在家庭或老人社區中,通過“智能按鍵”或“呼叫系統”選擇自身需要的服務,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會第一時間接收到相應的服務需求,以便于向老年群體提供上門服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與農村養老服務都面臨著巨大壓力。而“互聯網+”作為社會服務智能化的窗口,能夠為老年群體提供各種各樣的養老服務。在“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中,社區養老信息平臺、智慧資源和養老服務志愿者廣泛鏈接,各個養老服務渠道實現互聯互通。“互聯網+”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的實施,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資源與財政資金,還可以為老人提供靈活、便捷、多樣的服務。政府、企業、家庭要協同合作,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作者均為河北金融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互聯網+’的智慧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B17GL04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中秋、王朝明:《我國人口老齡化與養老資源市場的優化配置——基于特征價格理論的視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0期。
②潘峰、宋峰:《互聯網+社區養老:智能養老新思維》,《學習與實踐》,2015年第9期。
③童星:《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應對老齡化》,《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8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