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隨著交通、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以及地區間開放發展機制條件的日趨成熟,科創走廊作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重要實現載體,作為推動創新發展、促進區域融合創新的重要表現形態,在一些地區相繼出現。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在對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合肥環巢湖科創走廊、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四個具有代表性科創走廊的發展規劃、理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圍繞其中所蘊含的重要共性理念和邏輯展開了初步探討,期待能夠為其他地區更好結合自身實際,打造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提供參考。
一、建設科創走廊的地方探索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2017年9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規劃》依托“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著力集聚創新人才、科技成果、創新型企業,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營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環境,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座落于粵港澳大灣區東側,北起廣佛交界處,經廣州主城區、東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區,南至深圳大鵬新區,沿著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珠三環高速東段、穗莞深城際、廣九鐵路等復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區域,長度約180公里,總覆蓋面積達11836平方公里。
《規劃》提出“一廊十核多節點”空間格局。“一廊”即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依托廣深高速等復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創新資源,三市連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建設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十核”即十大核心創新平臺,具體為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東莞濱海灣新區、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區、深圳坂雪崗科技城、深圳國際生物谷。此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對內打破行政壁壘,集中三地創新資源,形成一個產業聯動、空間聯結、功能貫穿的創新經濟帶;對外集聚全球創新要素,特別是高精尖的創新人才、科研成果和科技企業,最終建成全球科技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穿過余杭區,一路串起紫金港科技城、阿里巴巴、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大走廊長約33公里,寬約6.8公里,總面積約224平方公里,不僅從物理空間上連接起名校名企名城,更是深度融合的產學研,各種創新要素在大走廊范圍內自由、充分地流動、聚合裂變,使政府的手、市場的手和創業者的手緊緊牽起來。
該大走廊為“一帶三城多鎮”的空間結構,“一帶”即科創走廊帶,“三城”即浙大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其中浙大紫金港科技城是國內頂尖的科研教學平臺,是大走廊科技研發的核心功能板塊;未來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是集科技研發、產業孵化、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主要功能板塊。“多鎮”即大走廊沿線星羅棋布的特色小鎮和各種創新創業區塊,形成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創新平臺,包括紫金眾創小鎮、夢想小鎮、人工智能小鎮、云制造小鎮等15個特色小鎮。
作為一個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區域,大走廊將秉承“創新、活力、包容、分享、共贏”的理念,著力打造國際性、開放式的科研與轉化大平臺,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的1+X產業體系。大走廊的東端,紫金港科技城已啟動建設,“浙大系”人才在大走廊上已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創業力量;西湖大學、阿里巴巴云計算產業園、獨角獸產業園等落子云谷板塊;紫金眾創小鎮即將迎來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等世界名校的創新研究機構。按照總體布局,到2020年,大走廊將匯聚各類人才30余萬名、引進科研院所100家,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0000家,各類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000億元,努力打造成全球領先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新共同體、國家級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浙江省創新發展的主引擎。
合肥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
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包含科學島、四大開發區和巢湖市、肥東縣、包河區、瑤海區等區域。創新空間結構為“一核三城十二鎮”。“一核”為創新發展核,是科創走廊的戰略引領;“三城”為新站科技城、半島科學城和半湯科學城,是科創走廊的戰略高地;“十二鎮”為環湖十二鎮,是科創走廊的戰略支點。生態空間結構為“一環兩源多極”,“一環”是環巢湖綠廊,“兩源”是巢湖、大房郢—董鋪水庫兩大生態水源,“多極”是濱湖濕地、大蜀山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南艷湖、翡翠湖、王咀湖、少荃湖等生態綠心。
該走廊在規劃之初就堅持全球視野,結合自身特色,確定了“雙1234”的戰略方向。其中,“兩個一”的目標為:打造全國一流、全球知名的環巢湖科創走廊,走出一條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五大發展同步實現的新路子。而“雙疊加”的優勢即疊加科教和生態“兩大優勢”,疊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兩大機遇”。另外,“三融三進”的路徑指的是促進創城、產城、學城“三城融合”,實行院校系、徽商系、海歸系“三路并進”。“四系四新”的支撐涵蓋的是集成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資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體系”,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四新經濟”。
打造環巢湖科技創新走廊,旨在面向未來優先布局前沿科學裝置,建設一批開放式創新平臺和創業載體,吸引集聚一批國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著力打造全球知名的創新共同體、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全省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到2020年,走廊將基本建成創新體系,建成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研發機構群,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隊伍,產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產業創新成果,在量子信息、核聚變能等方向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成為國家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到2030年,將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體系,實現創新資源的全球整合配置,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并實現支撐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培育一批國際知名龍頭企業,實施一批支撐創新發展的重大項目,建成全球知名的創新走廊。
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
2016年5月,上海市松江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出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總體方案,大刀闊斧推進轉型發展,拉開了“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的大幕。以G60為發展軸,發展滬杭沿線產業帶,向東承接中心城,向西輻射江浙腹地,推進面向長三角的 G60 科創走廊建設,使松江區成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區,實體經濟和先進制造業新高地,打造創新產業高度集聚、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區域創新共同體。
在總體布局上,通過構建“一廊九區”,形成集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先進制造、物流貿易、總部研發等相輔相成的總體功能布局。“九區”包括:九科綠洲(臨港松江科技城)、松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等三大綜合科創板塊,以及洞涇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松江科技影都、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松江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籌)、松江大學城雙創集聚區、松江智慧物流功能區等六大專業創新板塊。
在產業定位上,G60科創走廊鏈接全球科技創新要素,聚焦走廊,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特色產業園區載體,打造高端、智能、關鍵制造產業集群。對接重點央企、跨國公司、大型國企、知名民企和優秀上市企業,集聚高端制造產業優勢;聚焦重點行業,加大技術改造、轉型提升,提升智能化水平,帶動智能制造;圍繞重點產業,聚焦關鍵環節,著力解決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工藝等方面瓶頸問題,提升松江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上海制造業深度轉型提供強有力支撐。
在發展目標上,到2020年,基本形成 G60科創走廊框架體系。質量標準明顯提升;雙創氛圍日益活躍;產融結合不斷加強;產業能級不斷增強;科創環境持續優化;人才集聚初具規模。2030年,建成G60科創走廊創新體系。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變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創新文化氛圍濃厚。205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地;創新環境更加優化。
二、打造區域創新體系的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制度與平臺供給。從長期的視角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于其能夠激發供給體系的內生活力和競爭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高效持續增長。而現代增長理論表明,當要素總量供給逐步達到上限、特別是要素總量一定時,經濟增長效率的改進程度根本上取決于技術進步的貢獻,也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具體實踐中,建設科創走廊等區域性的創新體系,既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其本身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實現形態。而進一步結合上述四地的發展理念來看,在打造科創走廊等區域創新體系中,尤其是在打造區域創新體系的初期,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技術效率的改善,對完善而健全的制度體系和公共服務有著高度的依附性。因此,需要以有效的制度供給和平臺供給來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舉措落地,進而以具體的改革舉措吸引和匯聚各類創新要素資源,激發企業等微觀經濟社會主體的創新動力與活力,以此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關鍵詞二:立體化融合。從前述四地打造科創走廊的規劃設計及其實踐來看,其中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理念:融合。應該指出的是,這里面的融合,不僅包括要素融合、區域融合、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等傳統意義上的物質和地域上的融合,而且還包括創新發展與城市生態、城市精神與現代人文等更高形態的相互疊加。正是基于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融合理念與努力,才能夠真正推動形成以交通網絡為基礎,全面打通打破行政區劃、產業邊界和城鄉邊界的區域創新體系,才能夠帶動包括資本、技術等傳統科創要素與文化、符號等現代科創元素的不斷匯聚,并以各類要素、元素的自由流動、自由組合,來保證共建共享區域創新體系的高效運轉。
關鍵詞三:創新型人才。結合已有的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以及結合近年來生產要素在時空兩個維度上的變化,能夠看到,在我國,傳統的要素稟賦結構正在不斷經歷著加速轉換。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無論是單向度的經濟增長,還是多向度的經濟發展,都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的質量以及其結構上的改善。而透過上述四地打造科創走廊的頂層設計,能夠更加直觀和深刻地體會到創新型人才在發展與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正在愈加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各地而言,當采取以空間上的走廊為依托和銜接點,進而結合以科創為核心和引領的創新發展規劃與目標時,不斷健全人才體制機制,在推動創新型人才總量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按照市場的結構化變動來優化創新型人才總體結構,以及促進人才城鄉間配置結構、產業間配置結構等的不斷改善,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創新發展的實際推動進程。
責編:張盈盈 / 董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