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從“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松江現象的啟示

一、松江現象引人關注

松江經濟穩中有進

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在全國宏觀經濟形勢疲軟的背景下,松江經濟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實現了新發展。2016年,松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0.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占上海市全市生產總值的3.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89億元,比上年下降16.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40.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91.85億元,比上年增長9.2%。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6年,松江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0.7%、52.0%、4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3.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財稅收入平穩增長。松江區實現財政收入415.49億元,比上年增長23.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3.98億元,比上年增長33.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6.65億元,比上年增長21.8%。

從整體經濟實力上看,2016年,松江區在上海八個郊區(縣)中,工業總產值排名第二,財政收入排名第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排名第三。從經濟增速上看,松江在上海市八個郊區(縣)中,財政總收入增速排名第二,區級財政收入增速排名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排名第一。2017年上半年,松江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27.7億元,同比增長30.1%,增幅位居上海各區之首。

G60科創走廊驚艷亮相

松江有良好的區位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地處長三角核心地段,G60、G15、G1501和S32四條高速構成了高速公路網。G60高速公路松江段由東北向西南,自九亭到新浜,全長40公里。G60高速公路松江段沿線區域集中了松江區90%的工業產值,占全上海的近10%,擁有1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集聚了松江區產業及城市發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間和創新要素。

目前,松江區正在全力打造G60松江科創走廊,形成松江的發展軸。2017年5月,松江區委區政府從頂層設計出發,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科創是松江經濟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2016年,松江區在沿G60兩側沿線區域規劃建設,構建以臨港松江科技城為核心的“一廊九區”空間布局,各板塊之間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精準定位機器人、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科創承載、總部研發、高端制造、服務集成、商業商務及現代物流相輔相成”的產業功能布局。

G60松江科創走廊的區域總面積約283平方公里,將作為松江區未來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主要承載區。根據規劃,2020年,G60松江科創走廊的制造業增加值占松江區GDP的比重將不低于50%,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關鍵制造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不低于25%。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脫虛向實”,打造“松江制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騰籠換鳥”相結合

松江區作為上海郊區的工業大區,工業產值曾占到全市的15%。當時的產業結構中,出口比例占到80%,代加工比例占到60%以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轉型的壓力,松江一度陷入轉型“陣痛期”。近年來,松江區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騰籠換鳥”策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智能制造,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松江意識到,“只有大刀闊斧、依法鐵腕地淘汰落后產能,打破資源配置在這些低端產能上的慣性,才能贏得比較優勢、先行優勢”。松江聚焦“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單個企業調整、區塊整體改造、行業整體退出等多個維度,加快推進“三高一低”落后企業和產能的關停退出工作。據統計,2017年以來,松江區結合“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現已淘汰劣勢企業683家,其中代加工產能減少175億元。2017年1-6月,松江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284%,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全區簽約及開工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投資總額超過600億元。2017年,松江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4.4%,實現利潤占全區工業利潤的48.9%。

區域合作,品牌聯動,共建產業園區

2007年,松江區新橋鎮主動提出與漕河涇開發區合作開發產業園區。這一大膽之舉得到了松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上海全市首個“區域合作,品牌聯動”的新橋模式,開創性推動國家級開發區與地方鄉鎮的攜手合作,把優勢資源導入到地方鄉鎮,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促進了漕河涇松江產業園區的發展。

新橋模式的要訣之一是地方政府、園區、農民、企業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2007年,漕河涇松江園區由新橋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漕河涇開發區共同出資,分別占49%和51%的股份,實現了國有資產與鎮級集體資產的組合。2016年,新橋鎮聯合社下屬的新橋資產公司持股40%與臨港(集團)投資公司聯合出資,組建了漕河涇松江高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

要訣之二是各方各盡所能,做各自擅長的事情。把園區交給懂得市場的行家里手,被認為是臨港松江科技城成功的最大奧秘。漕河涇開發區團隊在招商引資、篩選項目、服務企業等方面比地方政府更為專業。新橋鎮和松江區政府則能夠騰出更多力量,為園區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臨港松江科技城連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態勢,目前園區每家企業平均占地僅1.2畝,已開發地塊畝均稅收是松江全區平均水平的近20倍。2016年,上海市104個產業區塊的開發區綜合評價中,臨港松江科技城發展速度指數位居第一,發展質量指數排名第二,營收產出、“四新”發展、地均稅收、資源利用等指數均列前十強。近年來,園區重點推進3D打印產業發展,已集聚了德國SLM、聯泰等優勢企業,成為全市3D打印企業最集聚、產業生態最完善的產業園區。漕河涇松江高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后,新橋鎮集體資產持有股本5435.95萬股,按現市值已達11億元左右,達到了當初出資額4000萬元的20多倍。

2017年,在松江區的九亭鎮、佘山鎮、中山街道等地,臨港松江科技城的一個個新園區紛紛開工建設,“新橋模式”正在周邊區域大規模地復制、推廣。2017年5月23日,科技城的科技綠洲二期開工,位于松江九亭鎮;5月24日,臨港松江科技城(中山)科技園開工,位于松江中山街道;5月27日,科技城重點打造的“世界最長城市產業長廊”——拉斐爾云廊一期結構封頂,將成為上海外環外最大規模商務樓宇群;6月中旬,佘山文化綠洲開工。

“松江制造”方興未艾

截至2017年5月底,松江區新增90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創新創業市場主體3.19萬戶,培育扶持雙創項目234個。與此同時,一批批的新設備、新產品不斷涌現。正泰集團投入生產我國首臺套國產化光伏生產設備,超硅半導體300毫米集成電路用晶體生長系統下線,豪威半導體建成全球首條12英寸硅基液晶顯示芯片封測生產,中國第一臺小型便攜式質譜儀在啟迪科技園誕生。

此外,臨港松江科技城園區還成立了產業基金,現已募集超過1億元資金,專門用來投資于智能硬件產業領域的企業,以助推這一產業在園區的集聚發展。擁有汽車電子生產線的科技型企業納恩汽車公司通過該產業基金,獲得了包括社會資本在內的6000萬元融資,將進入更快的發展通道。谷歌AdWords(關鍵詞廣告)體驗中心已落戶臨港松江科技城,這個體驗中心將依托谷歌世界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和數字營銷方法,引導松江企業運用數字技術提高運營效率、加速產品升級、鍛造國際品牌,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三、“脫虛向實”的政策抓手:用好土地政策

調整土地供給結構

松江區是上海發展制造業的主戰場。然而,許多制造業企業紛紛遇到“成長的煩惱”——缺土地、缺空間。“十三五”末,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能突破3185平方公里,現在已到“天花板”。因此,各區經營性項目和一般工業項目的土地指標需求必須通過建設用地減量化實現“增減掛鉤”。松江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產能,把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先供給科技型、創新型企業。

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表示,“我們以土地要素供給為抓手,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實現經濟‘脫虛向實’,轉型升級”。具體來說,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一是土地減量化出來的經營性用地指標主要應用于發展先進制造業;二是調整土地供給結構,適當調減房地產用地,增加工業用地指標。

2015年,松江區出臺了規定,要求“工業用地減量化所產生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應確保不低于30%仍用于產業發展”,這在上海市首開先河。2016年起,土地減量化出來的經營性用地指標不再首先用來開發房地產,而是將2/3的新增建設用地用于發展先進制造業。2016年,松江通過土地減量化,騰挪出1715畝土地指標,其中超過60%的用地指標用于工業項目。松江區還調整了土地利用規劃,將1000多畝房地產用地變更屬性,作為工業用地。不少制造業企業因此獲得了發展的空間。

但是,房地產用地出讓價格每畝3000萬元左右,工業用地每畝則僅100萬元,土地收益落差如此懸殊,松江區政府為何要做“虧本”買賣?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認為,房地產對經濟發展有階段性作用,但地方政府過于依賴房地產經濟,會造成區域內人口過密、配套不足、交通堵塞等“城市病”。“這就好比‘公雞’與‘母雞’的關系。房地產是‘公雞’,只能一次性消費;實體經濟則是‘母雞’,可持續‘下蛋’。”

事實證明,土地要素供給結構調整給松江帶來了顯著的收益。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大智能”)是2002年創立的機械手制造企業,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是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全產業鏈企業,龍頭產品機械手占國內裝機量的70%。企業在轉型并購中壯大,但產生了布局分散問題,旗下公司分布在浦東、嘉定、青浦等多地,不利于供應鏈協同。2015年起,公司擬尋址打造新的產業基地。安徽、浙江等地拋出“橄欖枝”,并開出優厚的招商條件。科大智能正在猶豫要不要整體遷出上海時,松江區“站了出來”,把洞涇鎮莘磚公路北側一塊300畝的土地劃給了科大智能。項目推進中,松江區還建立了“微信群審批制度”。區長坐鎮微信群,科大智能提出問題,群內分管副區長、項目行政審批的各委辦局一把手負責解決,并實時跟進項目進展,突破了行政審批的時空界限。繁瑣的規劃調整、土地取得、項目報建等環節不到半年完成,讓科大智能真切地感受到了“松江速度”。隨著產業用地的落實,科大智能將投資11億元,建造一個集智能制造中心、機器人研發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為一體的大型基地。兩年后,這里將崛起一座現代化的機器人產業園,每年生產的機器人總“身價”將高達35億元。

松江能夠留住科大智能的關鍵是有產業用地的保障和有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決心。除了科大智能的300畝指標,飛科電器、庫卡機器人等一批成熟的先進制造項目也獲得了擴產的用地指標。庫卡公司是世界知名工業機器人制造商。2016年,該公司因沒有擴大產能的土地空間而苦惱不已,甚至做好了企業外遷的打算。松江區政府得知后,由職能部門主動出面協調,幫庫卡公司在較短時間內落實了擴產的土地指標,同時解決人才公寓等難題。庫卡公司已決定在松江G60科創走廊內增資擴產,將產能擴大到原來的4倍,預計項目投產后年銷售額超過14億元,年繳稅收上億元。

納恩汽車公司是一家2009年創立的科技型企業,專注于“車身周邊”開發,以“無鑰匙一鍵啟動”技術和產品起家,現在擁有行業領先的汽車電子生產線。近年來企業經營業績突飛猛進,2016年銷售額達到3億元,凈利潤4000萬元。2010年,剛落戶松江新橋鎮的臨港科技城園區時,納恩汽車只租用了一處很小的寫字樓底樓場地。隨著業務量的攀升,公司又購置了園區二期新建的兩層樓面,但場地面積遠不能滿足該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要求。經過園區的牽線搭橋,新橋鎮將剛回購的45畝存量工業地塊轉給納恩汽車公司,讓納恩汽車在更開闊的空間里大展拳腳。

調整企業土地容積率

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廠房擴容的問題。國家有關政策允許減免先進制造業增容費,但在基層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德國米諾—真蘭集團是一家具有百年儀表研發制造歷史的老牌企業,在松江設有真諾測量儀表公司,3年前就計劃將原有的單層廠房推倒后重建,把精密測量儀表的生產空間擴容近5倍。然而,受內外部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這一計劃幾度“瀕臨夭折”。土地容積率的限制也是企業廠房擴容的阻礙之一。

松江區領導在調研中發現了這一問題,迅速做出了響應。松江區政府很快出臺了《松江區關于加快推進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的規劃土地政策實施辦法》,規定對滿足條件、申請提高容積率的優質項目,可以減免土地出讓價款。這一措施讓真諾測量儀表公司樹立了信心,3年前的計劃重新提出,很快獲得了德國集團公司董事會的全票贊成。2017年10月,真諾測量儀表公司的總投資7000萬元的廠房擴容項目正式開工,建成后將形成年銷售額7億元的生產規模。

在此基礎上,松江區調整了制造業企業的土地容積率,給企業預留出發展空間,土地容積率具備發展空間的企業可以直接做出擴產的決策,可減免土地出讓價款,把該由企業決策的空間還給企業。

四、從“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

經過松江人的不斷努力,“松江制造”已成為松江的名片。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松江的實體經濟仍然停留在制造有余、創造不足的發展階段。松江區的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體,即使是先進制造、智能制造業企業,仍然是以生產環節為主。雖然智能制造業企業有自己的研發團隊,但真正立足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制造業企業仍然為數不多,能夠對周邊區域產生知識輻射作用的創新型企業數量更少。

推動“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松江具有創新要素區域融合的良好基礎。G60科創走廊建設已初具規模。G60科創走廊“一廊九區”已擁有包括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交科眾創空間、黑馬路演中心等在內的市、區孵化載體18家,成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的搖籃;一批立足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先進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企業、軍民融合企業已落戶松江;谷歌AdWords上海體驗中心、創新公園孵化器、德稻創客中心、霍尼威爾加速器等國內外知名科創平臺項目也已相繼落戶松江。另一方面,強大的制造業基礎是重要的創新要素。科創既需要知識的創造和發現,也需要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松江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不僅有利于先進技術的轉化和應用,還有利于吸引優秀的創新團隊加盟落戶。

松江區地處長三角的核心地段,區位良好,交通便利,向北可以與上海市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要素融合,向南可以輻射聚集在杭州灣兩岸的制造業企業。“松江創造”不僅要服務于落戶松江的制造業企業,還需要輻射和帶動長三角乃至長三角腹地區域的制造業發展。

推動“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松江人還需要繼續努力,促進創新要素的區域融合。創新要素包括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產業等,創新要素的區域融合,就是要鼓勵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產業等創新要素之間的交流、合作與融合。除了搭建促進創新要素區域融合的平臺,松江還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重點發力。首先,要努力提升城市品質,繼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增強對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吸引力。其次,要繼續改善營商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創新型企業聚集松江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品質和營商環境,是深化創新要素區域融合,推動“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的關鍵之關鍵。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濟綠色發展”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空間經濟學理論模型”首席專家】

責編:董惠敏 / 賀勝蘭

責任編輯:張盈盈
標簽: 松江   啟示   現象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