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環保 > 正文

以產業綠色轉型 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作者:成長春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建設長江經濟帶,必須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現實地看,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是破解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約束的重要突破口,是實現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當前急需探討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 向“綠”轉型的主要困難

產業結構重型化 產業布局不合理 治污投資力度弱

當前,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實現綠色轉型,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偏重偏化”特征明顯。采礦業等資源型產業是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產業,尤其是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對采礦業依賴程度較高。采礦業及其相關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損耗資源嚴重,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與此同時,高污染型產業在長江經濟帶占比較高。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和電力等項目密布長江沿線,部分重化工產品產量龐大,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部分重化項目仍采取較為粗放的生產模式,工業能耗、物耗和污染水平居高不下。

二是產業布局不合理。一方面,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與資源配置錯位。當前,沿江各地都提出了各自的沿江發展戰略,強調布局更大的項目和產業園區,追求大投資、高產出,造成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與資源、要素和市場現狀不相適應,企業的相關布局亦與實際脫節。同時,長期以來形成的上中游地區的能源產業和下游地區的能耗型產業集中布點,進口原油西運加工,毛、麻、絲等天然纖維原料東運生產,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資源環境承受的壓力。

另一方面,部分沿江地區產業布局同質化嚴重。長江沿岸有幾十萬家化工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承受能力,一些污染型企業距離居民區和江邊過近,部分企業環保措施仍不到位。同時,一些地區排污口、港區、碼頭與取水口布局不合理,也存在諸多風險和隱患。

三是工業企業對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對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更大,但就其綠色發展的實際需求看,仍顯不足。近年來,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對企業盈利能力造成較大壓力,企業對節能減排的投入動力不強。如何更好處理實現綠色轉型與保持穩定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長江經濟帶沿線企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化解癥結的著力方向

優化制度供給 加強區域合作 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構建層次分明、優勢突出、生態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下一步應朝著這個方向切實發力。

一是進一步優化制度供給。當前,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工作仍受地方政府的增長偏好、財稅體制和不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等因素較大制約。對此,必須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推進相關工作,采取最嚴厲的環保規制,制定長江經濟帶統一的產業目錄,明確限制、禁止、淘汰產業清單,協同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業項目新增產能,倒逼企業加快科技創新與產品升級步伐,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綠色制造的技術水平。需在深入開展稅收體制改革、調整沿江重化工布局和結構,以及優化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等方面尋找良策,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切實推動和加強區域合作。長江上中下游地區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統籌規劃、聯動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統籌研究長江流域總體規劃、重大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減少沿線產業無序競爭,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加快形成“協調性均衡”的發展格局。同時,沿線省市還應協同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協同實施聯防聯控政策,在打造一條“生態走廊”的同時,建設一條“經濟走廊”。

三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各地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慎用、巧用政策手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深入推進生態長江法治建設、建立健全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相關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和補償機制上下足功夫。

◢ 推動轉型的突破口

聚焦科技創新 優化產業結構 重視園區建設 強化環保約束

首先要聚焦科技創新。應提高綠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充分認識綠色技術的正外部性,通過技術標準、排污稅費、補貼等政策工具,激發企業對綠色技術的應用需求,改變綠色技術產品需求不旺的現狀;通過征收資源環境稅等措施,促進資源環境外部性內部化,提振企業對綠色產品的需求。

同時,還應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讓全社會參與并監督綠色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營造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優化產業結構。一是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運用市場化手段淘汰和轉移過剩產能。二是培育發展新型高端制造業,依托重大項目和專項工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加工度和高技術密集度產業。三是做好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配套,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實現產業、城市融合發展。

同時,積極構建沿江區域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立足長江經濟帶的智力優勢和重點產業,加強統籌規劃,新建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實現跨機構、跨地區的開放運行和共享。支持建設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臺,探索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機構,在沿江重要節點城市建立一批成果轉移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產業專利聯盟,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全國創新示范區。

再次要重視園區建設。一方面應推進園區綠色循環發展,從生態產業、生態工業園、生態城市和生態流域等不同層面推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優化工業園區布局,加強企業、園區、行業間的原料互供和資源共享,減少生產流通環節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健全源頭節約、循環利用、安全處置全過程的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要提升園區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提高開發利用岸線使用效率,合理安排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取水口岸線。推進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以開發區、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快提高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水平。統籌要素資源,加大對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的扶持力度,優化制度環境,深入推進園區和行業環境整治聯動,引導企業自發地在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領域加大投入。推動沿江特色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促進同類產業的集聚和整合。鼓勵沿江園區跨江融合,發展飛地經濟,發揮特色工業園區在區域發展中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四是強化環保約束。對標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發展要求,出臺工業節能環保標準,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加強沿江科技成果培育申報,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和管理,鼓勵建設環保產業技術聯盟,完善節能環保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更好推進節能環保技術成果產業化、工程化。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