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靜
2018年2月年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昭覺縣屬于我國深度貧困地區中“三州”中的山彝族自治州(另外兩個分別是甘肅的臨夏州和云南的怒江州),這表明了總書記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視和關切。2017年6月23日,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黨的十八大以來,得益于黨和政府各項扶貧舉措,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長足進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同時,我們還需要承認,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對于深度貧困地區來說,更艱難也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扶貧質量,擺脫貧困的代際傳遞,實現長期、持續、穩定和徹底的脫貧。
對于如何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總書記強調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總體來看,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族群文化的原因。我國深度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而在一些少數民族文化中,看輕物質財富仍然是一種占主流的價值觀念,比如在藏區,藏區的宗教信仰,讓他們能夠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還對未來抱有很多美好的期待和希望。但在脫貧攻堅中,這種文化就不利于形成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二是發展信心缺失。深度貧困地區都是長期持續貧困的地區,在長期的貧困約束下,一些貧困戶心智和觀念中只關注當下的得失和溫飽,失去了長遠發展的信心。錯誤認為未來發展來對他們不重要,現實生活當中抱有“有一點吃一點,過一天是一天”的態度。不愿意去為了更好的日子做持久的規劃和系統的努力。
三是因病致貧嚴重。因為衛生等原因,貧困地區的貧困戶患有長期疾病和重大疾病的比例較大,這是陷入深度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是形成福利依賴。這在我們政策話語中概括為“等靠要”思想嚴重。應該說在農村的貧困人口中,心懷嚴重的“等靠要”思想,僅僅期待于國家救助幫扶這樣的人群還是少數。但是這少部分人會嚴重影響周邊的貧困人口以及扶貧人員的工作。
如何實現扶志和扶智,解決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問題?從長遠和根本看,扶智和扶志屬于人力資本建設問題,所以要從建設深度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入手,擺脫貧困文化,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從國內外的經驗看,建設人力資本有兩個同等重要的因素:一是教育、二是健康。
教育方面,除了目前的“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實施方案,在深度貧困地區,還有兩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要更加重視兒童的教育。建議重視深度貧困地區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建設集中住宿制小學和初中,使深度貧困地區的兒童從小不僅學習正規的知識教育,而且建立起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如衛生習慣、文明習慣、飲食習慣等,從而使深度貧困地區的孩子從小擺脫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二是加強對深度貧困地區干部和當地少數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訓,讓他們在少數民族地區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健康方面,健康扶貧除了解決因病致貧的問題,解決貧困戶的支出貧困,還應更重視健康和營養對于人力資本的影響。對于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除了目前的健康扶貧脫貧一批,還建議從人力資本建設的高度重視健康扶貧:一是重視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健康和營養。已有越來越多的關于人力資本的研究認為,人力資本的投入越早回報率越高,越到后來越低。兒童出生后頭1000天的營養干預比在之后的干預效果更強,給0到3歲提供有質量的早期營養干預,不僅可以從源頭提升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更是助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二是重視深度貧困地區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健康觀念的培養。健康與健康觀念的培養和衛生條件的發展高度相關,要提升水的清潔程度、社區環境、傳播先進的衛生知識、進行食物營養的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