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總體呈現出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凸顯、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顯著特征。科技創新方面,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等一批標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涌現,2017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5%。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研究,我國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34位躍升到了2017年的22位。產業創新方面,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8%,由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構成的新動能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企業創新和產品創新方面,2016年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76.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7.5萬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支撐。總體看,創新發展理念、創新戰略與政策體系、創新舉措落實落地“三位一體”構成了我國推動創新發展的科學的治理體系,這是取得上述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所在。
創新發展理念為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發生重大變化。從國內看,我國在科技水平、經濟基礎、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建立在初級生產要素基礎上的舊動能漸趨耗盡,以高儲蓄率支持的投資驅動為主的發展階段已經過去,依靠勞動力、資源、土地投入的傳統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從國際上看,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虛擬現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重大顛覆性技術正在深刻影響著傳統產業的產品、模式和業態,正在催生許多新的產業領域。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為我們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現實路徑。
創新發展戰略與政策體系為創新引領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創新理念為指導,我們制定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創新發展戰略和政策法規體系,系統提出了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目標,規劃了自主創新戰略、原始創新戰略、非對稱創新戰略等具體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些戰略在構建國家發展的先發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體制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提供了制度法律保障。
正確處理各方面關系為推動創新發展提供了方法論。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創新發展理念與創新發展戰略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因地制宜抓好落實。一是正確處理創新驅動與投資驅動的關系,各地在實踐中逐步明確了投資應主要以有利于提升技術創新效率和溢出效應為目標。二是正確處理前沿技術突破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的關系,通過政府的創新政策加強研發補貼,促進技術擴散。三是正確處理創新發展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既堅決遏制經濟“脫實向虛”的趨勢,也將創新活動與制造業升級緊密結合。四是正確處理技術能力形成和技術成果形成的關系,更加重視技術能力培育及其成果轉化。五是正確處理創新發展中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關系,充分發揮以完善市場競爭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為基本導向的競爭政策對于創新的積極作用。六是正確處理創新發展中的大型國有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中央企業創新的激勵約束機制,并為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