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如何實現和諧式、創新式、持續式發展,是古鎮成為新型文化名鎮面臨的難題之一。因此,實現古鎮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共榮共進,既是新型文化名鎮的構建思路,也是新型文化名鎮的構建方式。
【關鍵詞】文化名鎮 地域文化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古鎮作為一個區域,一個文化綜合體,是先人建設活動的結晶,是古老地域文化的積淀,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具體反映,蘊含著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古鎮精神是古鎮文化的靈魂所在
文化與地理有著必然的聯系,尤其是文化自身的產生和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是文化空間性的體現。文化空間性是文化與地理的交點,即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是可被定位且真實存在的;是具有空間分布特征的,如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文化源地,即最早出現的地方,任何一種文化的后期發展是從源地不斷地向外傳播與擴散的過程。文化不論怎樣傳播、擴散,都帶有源地的烙印,被源地外的人們認為是萌芽、形成、發展于源地的一種特殊文化,這種帶有空間性和源地性的文化就是大家熟悉的地域文化,是源地居民將其作為區別于其他地域的一種符合、一種標志,帶有明顯的地域精神,形成源地居民心中特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源地居民對源地的環境意象。就古鎮而言,古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古鎮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這種關系成就了古鎮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古鎮精神,是古鎮文化的靈魂所在。
古鎮先民靈魂中根深蒂固的古鎮精神既包括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古鎮意象,又包括構成古鎮文脈的諸多元素、符號。古鎮內保留完好的古街道、古民居、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古書院、古瓷窯等地域元素是古鎮意象的載體,也是古鎮意象的標志和象征,向世人展示著古鎮先人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古鎮特有的古建、民俗、小吃等文化符號承載著古鎮先民的智慧,塑造著古鎮特有的人文地理形態,炫動與傳承著豐富多彩、芳華獨具的古鎮文脈。獨特的古鎮文脈向世人展示著古鎮先民樸實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展示著古鎮先民精湛的藝術水平和高超的理念;展示著古鎮先民對文化的崇尚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
當前,一些古鎮在保護性開發的基礎上,以民俗文化園區、古鎮文化產業園區、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戶外低碳養生園區等現代元素的建設為依托,打造旅游品牌。古鎮未來的加速發展需依托一些重點產業(如文化休閑旅游、生態旅游、演藝娛樂、文化會展、創意設計)及相關項目來進行。園區、旅游品牌、各類產業和項目是古鎮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符號,這些新符號凸顯著古鎮背景、富含著古鎮精神、鐫刻著現代文明的烙印,是古鎮文脈在現代的延伸與豐富。
新型文化名鎮構建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須保護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古鎮作為特定傳統文化的具體承載物,要傳承文化就要保護好古鎮,使古鎮記憶保存、古鎮文脈延續。
從目前的古鎮保護現狀看,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誤區:個別古鎮為了保護傳統文化,拒絕現代文明的進入,其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未來可能出現文化資源缺失現象;個別古鎮難以抵御急功近利的誘惑,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亂加改造,把真正原汁原味的古鎮文化如民居建筑等,搞得面目全非、新舊難分,把真古董修成偽古董、假古董;個別古鎮,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沒有將文化與經濟發展二者的關系處理好,二者在古鎮的發展過程中本可以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現實是在文化價值的驅動下,古鎮以“文化”的名義開展諸項活動,開發的各種產品均以“文化”標榜,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局面,將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帶入一個極端;個別古鎮,對地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缺乏認識,在創新式發展中,未能繼承與發揚古鎮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味地吸收與借鑒其他地域的優秀文化成果,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趨同”現象。未來在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能否實現和諧式、創新式、持續式發展是古鎮成為新型文化名鎮面臨的難題之一。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走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為我們指明了新型文化名鎮構建思路。因此,以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地域文化為視角,以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榮為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型文化名鎮,是實現古鎮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新型文化名鎮的構建重點在“創新”二字上,如何突破傳統的羈絆,在古鎮的可持續發展歷程中,走出創新之路,是未來古鎮發展的重中之重。
針對古鎮而言,要想成為新型文化名鎮,不僅需在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下功夫,也需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入現代文明元素,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榮方面做足文章。唯有如此,才可通過展示古鎮意象、炫動古鎮文脈的歷史符號了解、學習古鎮歷史文化的價值及古鎮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水平與文明程度;通過凸顯古鎮背景、富含古鎮精神的現代符號見證現代文明對古鎮發展的影響。
新型文化名鎮構建方式
創新是最好的繼承,古鎮文化的傳承必須是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古鎮文化的創新是古鎮文化傳承的必要條件,二者相輔相成。古鎮優秀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需以新型文化名鎮的構建為基點進行。因此,任何古鎮在未來要想躋身于新型文化名鎮之列,必須在傳承與弘揚古鎮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入現代元素,必須根據時代特征不斷進行充實與豐富,必須一直處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
就古鎮而言,一些蘊含先人智慧與精神的民俗、民居、美食、古環境等文化符號,不僅應受到特別的重視和保護,而且應融合現代元素對其進行創新式開發。因而,對古鎮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并在古鎮文脈中融入新時代符號是具有極大地推動作用。未來的古鎮在保護蘊含“古文化”歷史符號的行動中,要考慮現代人類對古鎮文化的需求,要將隱藏在民俗、美食、民居、古環境等歷史符號背后的地域文化激發出來,實現現代人類對古鎮文化的需求與古鎮歷史符號保護的完美契合;考慮新時代文化對古鎮的影響,考慮如何在保護古鎮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融入現代文明,保證古鎮在未來的發展中既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避免出現文化資源缺失現象,讓前來古鎮游覽的客人可直觀感受飽含古鎮意象的環境符號;可體驗富含古鎮精神的文化符號,見證現代文明對古鎮的影響。如此,客人不僅熟悉了古鎮意象,解讀了古鎮精神,還了解、學習了古鎮古老、獨特的優秀地域文化,見證了古鎮文脈在新時代的發展,而且古鎮古老、獨特的優秀地域文化也可通過客人的體驗、參與得到弘揚與傳承。這種在保護中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接受新型文化的過程,是一次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共進共榮的實現過程,也是古鎮文脈永葆青春的持續式發展之路,更是構建新型文化名鎮的必由之路。
(作者為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傳承、弘揚地域文化導向下的河北省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以張家口地域文化與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為例”(項目編號:HB15GL1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述林、胡科翔:《古鎮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途徑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