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鄉村振興離不開法治護航

核心提示: 農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體之一,農民法律意識與法律思維的建設是農村法治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因此,需推動法治體系構建,健全農村法治建設的長效機制;推動普法宣傳,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思維;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摘要】農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體之一,農民法律意識與法律思維的建設是農村法治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因此,需推動法治體系構建,健全農村法治建設的長效機制;推動普法宣傳,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思維;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關鍵詞】鄉村振興  法治建設  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包含著眾多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要求,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心系農業、農村、農民的國家情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歷史擔當。鄉村振興戰略是全方位、全局性的鄉村發展方案,實施好這一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上深入著力。因為,鄉村基層組織是架構在農村與上級政府之間的橋梁,鄉村有效治理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保障。如何用法治手段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健康有序推進和發展,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使命和重要課題。

鄉村振興戰略與法治保障的辯證統一

鄉村振興戰略與法治保障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法治進步與發展的動力和措施,法治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穩定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和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法治環境的營造是確保這一重要戰略順利實施的可靠保障,也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如何處理好鄉村振興戰略與法治保障的關系,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課題。正確處理鄉村振興戰略與法治保障的關系,要根據客觀情況的不斷變化而有所側重,最重要的是要堅持把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的速度、法治效率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鄉村發展,通過鄉村發展促進法治向前邁進。

農村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提高農村社會的法治化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農村各項事務的規范化管理,并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農村的健康發展,緩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力量。近年來,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導下,農村法治建設逐步推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修訂,使得農、林、牧、副、漁等各項生產活動都有法可依;農村的執法水平有所提高,在《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的推動下,坑農、害農等不法行為得到了懲處,維護了農民的基本權益;在農村法治建設中體現了人文關懷,司法救助大大降低了農民依法維權的成本,提高了農民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

鄉村治理需要關注的法治建設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隨著這些年城市文明的進一步推進和我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第一,部分農民的法律意識薄弱。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在長期封閉的生活中,已經形成了既定的行為規范,對于法律知之甚少,同時也缺乏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得其不斷出現違法行為,或者在合法權益被侵犯的時候,難以依法維權;第二,法律的權威性沒有完全樹立。個別鄉村的迷信活動多,文化活動少。少數農民募捐集資修建祠廟的積極性很高,而看書、看報等正常文娛活動很少;青壯年村民長期在外務工,極易出現家庭破碎等問題;村民的集體合作觀念淡漠,私有觀念膨脹,精神生活貧乏,法治思維的缺乏導致法律的權威性很難樹立。第三,服務農村的法律工作隊伍亟待建成。目前農村缺少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專業人做專業事,因此,打造一支服務農村的法律工作隊伍,任重道遠。

鄉村振興需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創新構建鄉村治理體系,其根本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強化法治保障,嚴格遵循依法行政。實踐出真知,要想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鄉村發展穩定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加強鄉村自治,引導農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提升農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水平。

深入農村調查,結合農村發展特色探索法治建設新思路。農村法治建設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尤其是在社會急劇轉型,傳統的農村社會結構逐漸被打破的情況下,“三農”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應該成為農村法治建設的突破點。因此,在農村法治建設中,我們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打破經驗主義的局限,積極深入農村調查,切實掌握農村法治化水平,以及傳統的社會構成規范,進而探索法治建設的可行策略。在探索農村法治建設新思路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利用現身說法、以案說法等方式,提高農民對法律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應該針對當前農村發展的現實,如隨著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土地流轉、社會治安等問題成為法治建設的主要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完善農村法治體系的關鍵。

推動體系構建,健全農村法治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法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長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農村民主政治、經濟建設、文化水平、教育現狀均薄弱的情況下,要想構建完善的法治體系,更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缺乏長效保障機制的法治建設,不僅浪費了資源,更削弱了農民法治建設的信心。針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從系統、長遠的角度出發,一方面,構建全覆蓋的農村法律體系,將法律滲透在農村的土地、治安、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依法執政效果,將立法與執法構建成一個整體,從而將“三農”問題全面納入到法治社會的建設中來。

推動普法宣傳,提高農村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思維。首先,要加強普法教育,相關法律部門應該定期到農村進行法律宣傳,并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發放法律手冊,讓農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法律,進而了解法律;其次,創新宣傳教育的方法,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嚴謹的法律語言會帶來巨大的認知、理解困難。因此,普法人員應該充分利用農民身邊的案例,為其分析、解讀法律條款,用客觀事實提高農民對法律的理性認知。

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律氛圍。農村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個體之間的關系相對緊密,而基層干部在這其中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對基層干部的引導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些干部來自于農村,不僅了解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現實,在農民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農民的心理掌握得也很透徹。因此,充分利用基層干部資源擴大法律在農村的普及,是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要思路。在實踐中,首先,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民主與法治是政治建設的兩個基本要素,利用民主推動農村社會發展也是法治建設的集中體現。其次,對基層干部進行定期教育培訓,提高其文化水平、法律意識,以培養其成為農村普法“先鋒”。最后,提高基層干部執法水平,依法辦事,將法律滲透到農村事務管理中去,以構建良好的法治氛圍。

法治化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由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法治化在農村推進的路途困難重重。在廣大農村,村規、習俗、傳統觀念等依然是解決問題的主要依據。針對這一現實,相關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嚴格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將法治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石。推動法律構建,加強法律宣傳、加強執法力度、協調法律與農村現實的關系,進而推動現代化、法治化農村的建設步伐。

(作者為中共通遼市委黨校法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陶紅軍:《提高農村法治建設水平》,《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

②楊尚勤:《用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中國財政》,2015年第13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宋睿宸]
標簽: 法治   振興   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