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高校、大學生群體自身及社會組織共同努力,其中社會組織作為重要力量之一,在助力大學生就業方面,可發揮輿論引導、質量評估、增加崗位、積極培訓等作用。
【關鍵詞】社會組織 大學生 就業 就業信息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采取了高校擴招戰略。21世紀初,高校畢業生規模急劇增長,大學生就業困難加劇。據統計,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49萬人,且在2010年至2015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維持在600萬以上,同一時期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介于1200萬至1300萬之間。僅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就占據了新增就業崗位的一半以上,每年都有許多大學生畢業后無法及時就業。作為助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力量之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從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的經驗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中,我們能夠總結出一些經驗和啟示。
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和大學生就業質量的評估
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輿論宣傳,吸引社會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有一定的社會關注度。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各種輿論熱點層出不窮,社會公眾很容易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造成關注疲勞。如果不能制定長遠的輿論引導規劃并貫徹實施,很難保證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能被社會持續關注,解決就業難問題也就更無從談起。
以每年畢業季為抓手,制定全年的輿論引導規劃并貫徹實施。社會組織應以每年的高校畢業季為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進行廣泛的輿論宣傳引導,保證社會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持續關注。目前我國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社會組織多為公益性的,這些社會組織主要由高校、企業或科研院所發起成立,與高校畢業生聯系緊密,主動工作意愿比較強烈。社會組織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并愿意付諸實踐,高校畢業生相對我國人口總量來說占比仍然偏低,屬于我國寶貴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只有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才能為國家經濟健康發展注入長期動能。只有社會組織現身說法、推己及人,才能形成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持續關注,進而形成扶助合力。
以獨立第三方角度為出發點,增強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大學畢業生來源于高校,最終的就業去向多為各類企業,監管方是各級政府。各類社會組織在參與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過程中不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為獨立第三方。因此,各類社會組織具有獨立性和公益性,在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形成結論并進行輿論引導的過程中更具公信力。開展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評估,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至少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高校學生畢業后難以及時就業。二是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較差,與預期值相差較遠。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中對前者的關注較多,但后者若解決不好,會導致大學生就業后穩定性較差,短期內會形成新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因此,社會組織有必要開展大學生就業質量方面的評估工作,為高校、政府等相關各方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據。畢業生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不但關系到高校的聲譽和下一步的招生,同時還影響到政府就業政策、產業政策的制定。社會組織有必要對剛剛實現就業的大學生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持續跟蹤,對其職位匹配度及就業的穩定性做出評估,發現問題及時向高校、政府反饋,以此倒逼高校教育體制改革。
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崗位的開發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
對內深挖潛力,努力壯大自身,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新增工作崗位。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基礎。社會組織助力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內深挖潛力,創造條件,發展壯大自己,提供更多的社會組織崗位。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現有社會組織近50萬個,從業人員超過700萬人。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組織仍處于起步階段,社會組織數量、從業人員數量與我國人口總量的比值遠低于發達國家。社會組織作為一類獨立的市場經濟個體尚未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就業難、階層固化等各類社會問題的涌現,對社會組織的需求必然呈現增長態勢。這是社會組織自身發展壯大的機遇,同時也可以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大量優質的工作崗位。
加強對尚未實現就業的新畢業大學生的崗前培訓,提高大學生本身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度,充當求職方與用人單位的紐帶。社會組織要想做大自己,增加崗位需求,必須重視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支持。社會組織多為公益性質,最終受益者是社會公眾,當然也包括政府。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需要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因此,社會組織要想發展壯大自己,有必要通過各方面努力,爭取政府出臺各方面的補貼或收費減免方面的政策,減輕社會組織經濟負擔,更好地履行自身職責,做大社會組織自身,實現組織價值。
加強培訓,提高大學生崗位匹配度。一是加強崗前培訓,支持大學生就業。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目前的計劃經濟培養模式不適應市場需求。因此,社會組織有必要對暫時尚未實現就業的大學生進行崗前培訓。以大學生目前掌握的知識技能為起點,以市場目前能夠提供的崗位要求為終點,社會組織通過培訓搭建起由起點到終點的橋梁,增強大學生求職的競爭力及與預期崗位的匹配度。同時,社會組織可以與用人單位對接,試行訂單式的崗前培訓,對用人單位有錄取意向、崗位匹配度較高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入職前培訓,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增強大學生入職后的穩定性。
二是社會組織可以組織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或到企業進行實習。各類社會組織一般具有一定的企業背景或掌握較多的社會資源。對于暫時無法實現就業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組織志愿者服務,補齊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的短板,也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使大學生取得相應工作經驗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對接大學生就業輸出與企業崗位發展需要。
注重發揮校友會等非正式社會組織的助力作用
一是就業信息方面。很多非正式社會組織的成員來源于社會的各行各業,掌握的就業信息也十分豐富。通過定期聚會或組建微信群等方式,加強組織成員間就業信息方面的共享,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
二是社會資源方面。有些社會組織如校友會的成員有應屆畢業生,也不乏已經步入社會多年的成功人士。他們或是本身可以提供某些就業崗位,或是在企業中負責某一部門。大學生應該學會利用手中掌握的社會資源,助力于自身就業問題的解決。
無論是正式的社會組織,還是非正式的社會組織,都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就業活動中來,發揮自身對于大學生就業的指導、促進、帶動和對接等作用。但從當前社會組織的發展情況來看,社會組織雖然在輿論引導、質量評估及對大學生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會組織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其自身發展仍有較大空間,應將自身功能和作用進一步發揮。此外,大學生群體也要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多參與校友會等一些非正式社會組織的活動,多方收集就業信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致力于解決自身就業問題。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蘇中發展研究院)
【參考文獻】
①郜攀峰:《社會組織成為青年就業“蓄水池”》,《人民論壇》,2016年第31期。
②夏建軍、石國強:《促進大學生就業,社會組織大有可為》,《人民論壇》,2017年第13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