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的必由之路。對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而言,迫切要求改進和創新金融服務,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健全運行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切實改善和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關鍵詞】金融 養老服務業 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現階段,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如何制定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策略,讓每個老年人共享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
制定優惠政策,激勵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積極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一直以來,我國政府對養老服務業高度關注。早在2016年,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已經提出,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要以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多部委再次聯合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整合養老資源,建立長效的金融扶持政策,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服務。在養老服務未來發展過程中,激勵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積極性,將成為政府關注養老產業發展的重點。
首先,設立風險補償金。金融主體進入養老服務業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風險過高,大量資金始終在養老服務業門外徘徊,為消除金融主體顧慮,政府應制定風險補償金政策,安排專項財政資金用于降低金融主體風險,以此提高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其次,制定稅務優惠政策。稅務優惠政策對金融主體極具吸引力,為鼓勵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政府應為支持養老服務業的金融主體提供適度稅收優惠,且稅收優惠幅度應與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投入的資金力度掛鉤,確保投入資金越多,稅務優惠幅度越高。最后,直接補助政策。政府應著手制定養老服務業財政貼息辦法,確定貼息的期限和貼息率,以貼息的方式給予金融主體適當的補貼。同時,政府應減少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所需的審批環節,并降低審批過程中的服務費用,以此形成對金融主體的補助。風險補償金政策、稅務優惠政策、補助政策將有效激勵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
健全運行機制,實現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公平性
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是政府關注的重點。相比其他國家,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人口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3億,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4.83億,占總人口的34.1%。面對龐大的老齡人口群體,健全運行機制、實現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公平性尤為重要。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需要改變傳統養老業區域不平衡問題,要保證每個地區、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養老待遇。
一是健全養老服務運行相關法律制度。法制建設是確保養老服務業公平的基礎,養老服務業涉及中央、地方各級政府,不同區域之間差異較大,而金融主體支持養老服務業的環境較為復雜,應通過明確的法律規定,規范各級政府、金融主體財政責任和義務,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對權力主體進行嚴格要求,避免出現權責相悖、管理混亂的現象,要形成政府主導、金融主體支持的全方位、公平的養老服務產業。二是合理分配主體責任。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努力,地方政府、民政部門、財政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等都需要承擔各自的責任,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調推進”的金融聯席制度,明確規范各主體的責任,并由政府協調各主體工作的銜接。在各個參與主體權責明確、分工合理的前提下,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將更具公平性。三是健全養老服務業監督機制。多元金融主體參與到養老服務業中,不同金融主體之間的利益需求存在差異。對于政府而言,要對參與金融主體進行全面監督,確保相關資金在合理范疇內使用,確保機制運行符合法律及國家政策要求,一旦存在違規操作現象,政府應對金融主體進行相應處罰,或勒令其退出養老服務業,借助全面、嚴格的監督機制,保障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更具公平性。健全法律法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創新運行機制,都是實現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公平性的主要措施。
拓寬融資渠道,豐富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多樣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在《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支持各類金融組織開展養老領域金融業務。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優化內部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增強養老領域金融服務能力”。面對養老難題,拓寬融資渠道、豐富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多樣性是關鍵性舉措。
首先,加大銀行貸款力度。一直以來,養老機構很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銀行也缺乏養老信貸產品。政府應加大銀行對養老機構的貸款力度,并以國家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扶持項目貸款支持為契機,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其次,政府創設養老基金。早在2015年,湖南省就創設了養老基金,基金首期規模45億元,助力湖南省養老產業實現發展。其他地區也應效仿該模式,由政府創設養老基金,以此豐富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的多樣性。再次,鼓勵社會資本支持養老服務業。社會資本在養老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面對金融資本的缺失,政府應鼓勵社會資本支持養老服務業,并實現養老服務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推動養老服務業取得更好的經營效果。最后,成立單一信托。信托對養老產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信托可以成為間接融資平臺,信托機構讓銀行的表外業務通過信托渠道發放給養老地產項目,用于支持養老基礎設施建設、購置養老設備等。此外,信托融資的方式更為靈活,可以通過增資擴股或股債結合的方式增強投入,其靈活性超過其他融資渠道。銀行貸款、養老基金、社會資本、信托服務等都是養老產業拓寬融資渠道的具體性表現,有助于豐富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多樣性。
探索服務模式,滿足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多元性需求
2017年2月,工信部聯合多部委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系統集成,對接各級醫療機構及養老服務資源,建立老年健康動態監測機制,整合信息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因此,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也需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滿足養老服務的多元性需求。
一是養老基礎設施PPP模式。我國政府一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到養老領域,并支持PPP模式養老服務及相應配套設施建設。PPP模式作為個人和政府合作投資方式,有益于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降低政府成本。PPP養老服務模式還能夠有效彌補養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實現項目風險分攤,對提高養老設施的數量、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具有促進作用,有益于推進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二是養老產業服務項目PFI模式。在該模式下,政府作為發起者,私人企業主動參與到項目建設之中,政府不再介入項目投資,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養老產業服務項目PFI模式有助于資源互補和規模經濟發展,能夠促進養老產業形成規模效應。三是養老產業園區REITs模式。該模式是由政府和金融機構進行投資,以公募和私募的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并引入養老相關產業的戰略合作伙伴,將養老機構委托給專業的管理機構運行,到期支付相應的報酬,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作者為晉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陳怡:《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路徑》,《中國金融》,2014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