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先行者,是扶貧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探究文化扶貧的有效路徑,可以為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理清思路。文化扶貧就是要消除落后的貧困文化,樹立正確的精神理念;實現精準文化扶貧,保障文化項目服務滿足需求;創新文化扶貧載體,構建文化扶貧良性循環機制。
【關鍵詞】文化扶貧 精準扶貧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強調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也提到“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由此不難看出文化扶貧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探索文化扶貧的有效路徑,是推進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消除落后的貧困文化,樹立正確的精神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扶貧就是要革除貧困者因貧守舊的貧窮文化,用新的文化價值觀念改造舊的、迂腐的文化價值觀念;用文化充實扶貧內涵,提升群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一直以來,貧困地區都保持著一種封閉式文化,這種文化是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主要表現在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生活懶散、安于現狀。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在這種文化觀念影響下,不敢創新突破,不愿挑戰自我,長期的文化禁錮讓貧困現象不斷蔓延。文化扶貧工作必須要消除貧困文化,以先進的文化輸出來取代貧困文化。首先,注重校園文化的先進性。文化扶貧要從娃娃抓起,文化扶貧要以校園為基礎陣地,校園文化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思想和意識,讓其摒棄錯誤的貧困文化,吸收和接受先進文化。其次,加強貧困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文化輸出要通過新聞、文體娛樂、科學知識等多種渠道進入到貧困地區,擴大貧困地區與外部的文化交流,通過文化輸出對人民群眾產生先進文化影響,幫助其在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改變,從而讓其逐步從貧困文化向先進文化過渡。最后,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要向廣大貧困地區輸送優秀人才,讓人才能夠扎根貧困地區,帶領人民群眾逐步致富,在潛移默化中展示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
堅持文化脫貧和物質脫貧互助共推,補足信仰精神之鈣,引領脫貧發展之舵,這是扶貧攻堅系統工程中的文化脫貧責任與擔當。什么樣的理念就決定什么樣的行動,文化扶貧必須樹立正確的精神理念,避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切實解決文化扶貧“表面化”“數字化”等相關問題。一方面,肯定文化扶貧的物質基礎。想要提高貧困地區的精神文化,必須要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的物質生活匱乏問題,只有幫助貧困地區擺脫物質貧困,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才能產生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扶貧具有精神屬性。文化扶貧不是幾場演出、幾部書籍、幾個文化項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真正的文化扶貧要具有精神屬性,要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素質,要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文化熏陶,讓其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文化素質提升,讓其意識到文化素質的提升對于改善物質生活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還缺乏堅定的精神信仰,多數人民群眾并不認為文化是戰勝貧困的武器,不相信文化對貧困生活的改變作用。在文化扶貧過程中要致力于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讓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文化對于物質生活的促進作用。
實現精準文化扶貧,保障文化項目服務滿足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工作中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鑒于我國貧困地區較為分散,不同貧困地區的差異性較大,一直以來,我國都在強調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對于文化扶貧而言,精準文化扶貧是效率和質量的基礎。
首先,文化扶貧地域精準。基于目前我國文化扶貧情況來看,縣級文化扶貧占據了大量的資源,造成鄉、鎮、村文化扶貧資源較少,不同的鄉、鎮、村貧困差異較大、特色不同,文化扶貧應直擊基層,為鄉、鎮、村提供更多的文化資源,針對不同的鄉、鎮、村提供相應的文化扶貧服務,保證文化扶貧地域精準度更高。其次,文化扶貧對象精準。基于我國貧困地區現狀來看,貧困地區人口大量外流,現存人口主要以老年、婦女、兒童為主,這種家庭結構造成其在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缺陷,應針對缺陷進行相應的文化扶貧服務。最后,文化扶貧形式精準。現階段貧困地區文化扶貧主要以匯演、電影、戲曲等形式進行,不僅形式單一,并且無法實現長期運作。文化扶貧需要采取精準的形式,要吸引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比如興建文化中心、老年活動站等,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建設基礎服務設施,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隨時參與其中,以此來保障文化扶貧的長效機制。除此之外,相應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經過專家、社會組織、目標群體的參與和討論,提高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要確保相應的基礎文化設施能夠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
創新文化扶貧載體,構建文化扶貧良性循環機制
隨著“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不僅要保證扶貧對象主動參與,更要政府在扶貧中發揮主導作用,以互聯網的優勢實現文化資源在貧困地區的合理分配,推動各類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輸出,實現脫貧致富。首先,以互聯網思維提升文化扶貧水平。文化扶貧需要借助互聯網實現更高效的服務,要利用互聯網給貧困地區人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文化信息,更要利用互聯網提高文化宣傳。其次,借助互聯網進行文化扶貧資源整合。政府應通過互聯網搜集文化扶貧資源,創建網絡數據中心,搜集和匯總各區域貧困人口情況,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推進網絡眾籌扶貧中心的建立,以網絡服務中心帶動區域文化扶貧的資源分配。同時,政府也應建立網上辦事大廳,借助網絡實現文化資源更好地分配。要推進“電子政務、電子村務、電子農務”建設,借助信息的傳播實現文化領域的多維度交流。最后,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全面文化扶貧戰略機制。政府應確立文化扶貧的主導地位,聯合企業、社會組織共同進行文化扶貧,相應的文化扶貧工作應從政府中剝離出來,將權限下放給企業和社會組織,由政府對其進行監管,注重監管文化扶貧的質量和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進行文化資源采購時要以客觀事實作為基準,摒棄主觀因素,通過數據分析、專家評斷、決策咨詢等方式進行準確的文化資源采購,更要確保采購流程、采購范疇、采購標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工作中強調,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基于我國文化扶貧現狀來看,一些區域確實存在返貧現象,影響了我國文化扶貧的進一步發展。面對此種情況,一方面,文化扶貧過程中要樹立楷模與典范。要將一些頭腦靈活的貧困者培養成為幫助他人脫貧的攻堅者,要讓脫離貧困的人民群眾帶動更多身邊群眾學習文化,實現文化脫貧。只有建立良性的循環機制,樹立扶貧模范,讓文化扶貧工作形成“滾雪球”效應,以此提高文化扶貧效率,降低文化扶貧成本。另一方面,要構建長效的文化扶貧制度體系。文化扶貧應納入到政府工作計劃之中,并占據固定比例的財政支出,要不斷地進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同時,文化扶貧還應建立相應的人才供給機制,借助政策、資金投入,讓優秀人才能夠扎根貧困地區,并不斷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貧困地區的文化事業建設之中。
(作者為新疆大學講師)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伊斯蘭極端主義對新疆的影響及去極端化研究”(項目編號:15ZDA03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陳東輝:《文化扶貧的現實困境與有效路徑探討》,《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