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級領導干部代表黨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眾中具有極大影響,領導干部“發聲”是一項極其嚴肅的政治行為。為此,領導干部要研修“發聲”學,特別是要始終做到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把握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表現政治擔當。
【關鍵詞】領導干部 講政治 守紀律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黨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指出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對于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而言,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是必備的基本功,是共產黨員政治本色的集中表現。其中,領導干部“發聲”是當前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化行為。對于社會關注的重大熱點難點問題,領導干部“發聲”非常必要,且非常重要。這種“發聲”因領導干部身份的特殊,具有明顯的權威性、引導性。因此,領導干部“發聲”擔負著一種特殊的責任:在群眾眼里,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代表著黨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的聲音、黨的政策;在黨和政府眼中,領導干部“發聲”是一種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政治行為,必須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對于這一點,各級領導干部應該特別加以重視、珍視。
領導干部講話不能“忽悠”,要研修“發聲學”
領導干部“發聲”之所以具有重大影響力,是因為這樣的“發聲”容易形成重要的社會效應,這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規律。
一方面,領導干部“發聲”易于形成“頭雁效應”。這個效應的關鍵在于人們對“頭雁”的依靠和對其地位的認可。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執政黨,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的領路人,這是中國人民的基本共識。黨員領導干部就是帶領中國人民前進的“頭雁”,人民群眾信任黨、跟黨走的具體表現,就是信賴并認真對待領導干部的“發聲”。因此,領導干部的“發聲”就代表著“頭雁”的領航,影響巨大、責任重大。
另一方面,領導干部“發聲”也易于形成“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指的是,在人們看來一個非常微小的行為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力。“蝴蝶效應”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特別是領導干部“發聲”所形成的輿論場具有相當的“蝴蝶效應”。領導干部如果隨意“發聲”,即使很小的一個錯誤,也可能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因此不能不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領導干部“發聲”不是簡單的講話,而是一門學問、一門功課,需要經常充電學習。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領導干部“發聲”必須建立在兩個基本修養之上,即政治修養與業務修養。
所謂政治修養,就是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這是領導干部公開發表意見的最根本要求。講政治,首先要明確政治站位、樹立“四個意識”。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才能確保始終真正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上。以政治視域為標準審視和對待“發聲”,這樣才能保證在正確的軌道上“發聲”。其次,領導干部“發聲”也要有紀律和規矩來規范和制約。習近平同志一直強調黨員干部要講政治、守紀律、懂規矩。他指出,“講政治、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永遠排在首要位置”,“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教育,讓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該這樣做、哪些事該那樣做,自覺按原則、按規矩辦事”,“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
從紀律和規矩的層次上看,主要有四個層面:一是《中國共產黨章程》(簡稱黨章)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二是黨內法規,包括黨的政治紀律和其他方面的紀律。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政治紀律更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三是國家法律,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規矩;四是黨和國家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總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站穩政治立場,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加強政治歷練,積累政治經驗,自覺把講政治貫穿于黨性鍛煉全過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與擔任的領導職責相匹配。
所謂業務修養,就是要在管轄的本領域、本部門建立起精通業務、研究業務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而不是只會盲目講大話、講空話、會“忽悠”的外行領導。
業務修養強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準確把握、準確闡述黨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前一段時間,有新聞媒體報道: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95%以上的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超過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65%。這一新聞稿引起全國網民熱議并由此而引發質疑。目前,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居民認可程度較低,基層服務供給能力較為匱乏,這成為此次大家“吐槽”的重要背景。對于這則新聞而言,發布方首先應該考慮到大眾是否理解和清楚什么是家庭醫生,簽約與真正的落實能否被大眾感受到這樣一些基本問題。家庭醫生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大眾弄清楚,就說超過5億人已經享有,網民產生質疑也就在所難免了。
業務修養強的重要表現之二,是要準確把握現實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問題是對實踐的回應,社會實踐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才能找到發展進步的路標。早在1919年,青年毛澤東就曾籌備成立“問題研究會”,并制定了《問題研究會章程》。毛澤東在《問題研究會章程》一開頭就申明,他提議成立“問題研究會”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當時社會和人生面臨的“所必需”或“未得適當解決”因而影響進步的各種“事”和“理”。問題意識是把握處理現實問題的前提,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出發點。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們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問題意識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抓準問題,這是考驗領導干部業務能力的重要標準。只有抓準問題、抓住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全面推進黨的事業。
提高領導干部“發聲”修養的基本途徑
第一,領導干部“發聲”要以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為前提。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一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以實際行動維護中央的統一領導。二要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發聲”時,首先要與中央的基本精神“看齊”“對表”。三要尊崇黨章、《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把個人“發聲”的重要性與組織行為統一起來,放在黨內政治生活的大環境中去認識,放在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的大視野下去審視,自覺把個人“發聲”納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考核中,以此來加強自我監督、自我約束。四要弘揚黨的實事求是精神,堅決防止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五要加強黨性鍛煉,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關鍵少數”,全面武裝各級領導干部的頭腦。領導干部“發聲”不是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是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想問題、謀發展、出主意。
第二,領導干部“發聲”要體現黨的優良工作作風。領導干部要理論聯系實際,在準確把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聲”。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是認識能力問題,也是執行能力問題,既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也需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和破解難題的智慧。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在做決策、執行決策的過程中,要把發揮決策者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實際問題中的積極因素、能動因素緊密結合起來,用積極性、主動性的充分調動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不僅不能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而且要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行堅決斗爭。
領導干部的“發聲”代表著決策意圖和執行方向,其背后需要扎實的基礎性工作。我們總強調黨的事業離不開全黨團結奮斗、銳意進取;同時,也強調離不開深入實際、埋頭苦干。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來自于艱苦的實踐,來自于扎實的工作,來自于深入細致的調研。沒有扎實厚重的這個“實際”,就不會有準確合理的“發聲”。黨的十九大后出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特別對調查研究進行了詳細規定。《細則》力求準確、全面、深入了解情況,力戒形式主義,防止調研工作走形式、走過場。這是黨在新的工作周期發出的一個重要信號,強調了黨的工作要用扎實、細致、有效的作風推動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工作要建立在準確認識實際、準確把握實際的基礎上。
領導干部要在密切聯系群眾、用心了解群眾需要的基礎上“發聲”。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黨的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黨要做到密切聯系群眾,需要把握幾個環節:一是要在決策和宣布決策之前問政于民。人民群眾最有智慧、最有創造力,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問政于民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重要環節,也是密切黨群關系的應然之舉。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就是各級領導干部關心的重點。二是要問效于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是檢驗政策決策的一把尺子。黨的所有政策和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根本宗旨。三是要問信于民。黨的各級干部,要在群眾中建立公信力。涉及群眾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因為黨的領導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著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就,沒有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是不可能順利實現的。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支持與信任重如泰山,群眾的困難與需求同樣重如泰山。因此,領導干部“發聲”一定要建立在對群眾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不僅要做到“身入”,更要做到“心至”。
領導干部“發聲”要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的批評監督。黨的十九大指出,“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黨提出建立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就是要把黨內監督與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形式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減少或避免因領導干部不當行為(包括不當“發聲”)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動員全社會力量檢驗、規范領導干部施政決策的最有力辦法。
第三,領導干部要“發聲”,就要增強學習本領。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第一條就是增強學習本領,這對各級領導干部而言尤為重要和必要。周恩來同志在《我的修養要則》中,第一條就講“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同時還強調“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加強學習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終身要求。增強學習本領,不僅要學習原著、學習經典,也要向群眾學、向實際學,甚至要從困難、失敗中學習經驗和教訓。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學習的過程既是了解未知的過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超越的過程。只有把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運用到具體實際工作之中,才能不斷升華思想境界,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黨建基地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陳晉:《青年毛澤東的“問題意識”》,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9年1月4日。
②《周恩來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③《我國超過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新華網,2017年12月18日。
責編/楊鵬峰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