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環保 > 正文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創新發展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體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與時俱進地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措施途徑,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

1、重大意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發展生產力的高度。這一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也是對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有的同志認為,抓生態環境保護就沒法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就沒有辦法保護生態環境。事實上,保護和發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抓好了,本身就是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現代經濟發展進程中,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越好,對高新產業和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強。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明媚的陽光賣出了好價錢,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

2、目標原則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即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增加了“美麗”二字。“富強”對應經濟建設,“民主”對應政治建設,“文明”對應文化建設,“和諧”對應社會建設,“美麗”對應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就是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這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相一致。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深刻闡述,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指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這些重要論述糾正了把生態文明建設簡單等同于環境保護的錯誤觀念,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問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屬性,為我們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大建設的關系提供了重要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工作,絕不僅僅是環境保護部門的事情,而是其他四大建設共同的價值取向,其他四大建設都要與生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而不能背道而馳。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其他四大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涉及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方式、體制機制等問題,是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融入經濟建設,重在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包括發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就業、綠色金融、綠色基礎設施等;融入政治建設,重在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體系、監管體系;融入文化建設,重在提高生態文化軟實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濃郁的生態文明觀念;融入社會建設,重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之中,得到實惠。

3、建設路徑堅持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他強調:“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今世界,綠色發展是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代表健康和生命,代表生機和活力,代表希望和未來。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綠色發展是解決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資源環境制約問題的根本之策。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推動綠色發展,要抓好三個層面的工作。政府層面要搞好規劃引導。嚴格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劃定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嚴禁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環保規劃的項目上馬。企業層面要推進節能降耗和清潔生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產業,從每個環節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社會層面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通過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載體,倡導和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4、建設目的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產品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產品和服務,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生態產品公共性的本質屬性,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提升了人們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認知。

現在,人民群眾的需求從要生計變為要生態、求溫飽變為求環保,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增長強勁。我們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需求端發生的新變化、產生的新需要,著力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積極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來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海南積極發展共享農莊,就是準確把握這種消費潮流的變化趨勢,推進生態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策劃好、建設好、經營好共享農莊,就能為豐富生態產品,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提供一個很好的增長點。

5、方式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系統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這就從更大尺度、更廣視角回答了治理自然生態系統應堅持的基本原則,提供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思想方法。

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尊重自然規律。一些地方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植樹種草,因為方法不當,收效甚微,甚至對自然環境造成二次破壞,導致地表植被減少、水資源短缺、二次荒漠化等。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環境方面,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的關系體現得尤為明顯。要形成誰保護、誰受益的濃厚氛圍,讓保護生態的不吃虧、能受益。要通過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成果。發達國家現代化建設起步比我們早,他們走過的彎路我們可以避免,他們很多先進技術和經驗我們可以借鑒。

6、制度保障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和法治帶有根本性、長遠性。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歸根到底是體制機制存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我們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

要調整和完善政績考核體系。過去一段時間,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上“以GDP論英雄”,不顧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大干快上抓項目,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透支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考核指揮棒轉向,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各級干部都要主動適應和積極執行,真正推動綠色發展落地。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過去一段時間,由于法治不健全,有的生態環保領域存在法律盲點,有的生態環保領域環境違法處罰標準太低,執行也不嚴格,導致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較為普遍。要從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切實予以加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應進一步探索完善,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強化橫向執法合作,形成懲處環保違法犯罪的強大合力。

(作者:李軍 系海南省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