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獨家連線 > 正文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作者: 王均偉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主任、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規劃了藍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高度,把握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基本國情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盡管經過近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付出了資源環境方面的巨大代價,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已經越來越成為持續發展的瓶頸,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

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認識非常深邃,從多個層面進行了分析。在文明興衰的層面,他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層面,他強調,“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等等。

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些重要思想對于補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生態文明的“短板”、堅定全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其意義是深遠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比喻為“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間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這一重要思想,深刻闡明了發展生產力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體現了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新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以人民為中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懷、政治責任、政治擔當、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我們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產品,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老百姓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后代”。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協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是一個整體,其自身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必須堅持協同發展,全面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保障各項制度、體制、機制的執行。

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真正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要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

必須依靠法治和制度來推動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強化制度約束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法治化進程非常迅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相繼出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頒布施行,“兩高”司法解釋降低了環境入罪門檻,以及很多具體領域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環境監測等都出臺了相應的制度、政策,構成強有力的制度之網。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發展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責編/肖晗題

【專題】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

微信圖片_20171115142544

[責任編輯:趙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