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國崛起之路。中國對外積極建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要清晰地定位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民心相通的價值選擇。要充分發揮中國智慧,建構中國話語,向世界表達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關鍵詞】和平發展 國家身份 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注重硬實力建設,更要加強軟實力建設,致力于在全球治理中爭取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在追求共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如何向世界表達中國和平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價值取向,塑造和諧文明、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既是重要的歷史命題,又是亟需回應的現實選擇。
建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要立足于中國國家身份的自我認知與表達
“國家身份主要是國家在國際社會所具有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國家身份的選擇與定位對于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界定、對外政策行為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制約”,基于國家利益的對外政策選擇與行為引發的反饋又會反作用于國家身份的自我建構。因此,明確國家身份的歷史與現實,清晰地定位國家利益所在、國家所承擔的國際角色以及國家在國際社會如何發揮作用,是對外建構國家形象的基礎和前提。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將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應該如何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目前,中國雖然已經在GDP總量上居于世界第二位,并致力于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但既要看到中國取得的巨大的發展成就,同時也要正視中國面臨的巨大風險、挑戰,以及發展過程中的難題。
如何定位當今中國的國家身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要使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牢牢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的國家利益追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的綜合平衡。“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清晰地定位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全方位的國家利益選擇,明確中國國家身份的自我認知是積極建構國家形象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積極建構中國的國家形象,要樹立中國情懷的使命擔當意識,中國對外的國家形象承擔了傳播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中國價值具有多樣性,從內容構成看既有歷史傳承至今的中國價值、也有外來輸入內化而成的中國價值、還有具有時代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從結構層次看,在價值層面的價值理想方面,今天中國提出的致力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作為比資本主義更先進的社會形態,具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價值理想和追求。在實踐層面的價值追求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應對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挑戰、危機時,提出并踐行中國方案。中國對外構建和平發展的國際形象,立足于中華文明豐富的歷史底蘊之上,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以關注人類命運的高度站位,將為人類精神文明的豐富完善提供寶貴的思想營養。
建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是中國智慧的積極運用和表達
中國古代外交思想在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實踐也給予我們許多思想的啟迪和方法論的借鑒。
2008年西方爆發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反全球化力量興起。中國一些周邊國家的民族主義突出表現為與中國競爭,力圖平衡中國力量。當我國終于從世界舞臺邊緣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當我國終于可以在硬實力上有了空前的自信和底氣的時候,面對國際上的惡意詰難,應如何應對?直接反擊聽起來痛快淋漓,卻很容易踏入對方預設的話語陷阱,造成語言表達不夠周全,義理立場陷于被動。在今天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決勝小康的歷史時刻,既需要人們弘揚愛國情懷,對民族的未來保持充分自信,也需要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警惕日漸盛行的情緒性民族主義,塑造理性的民族主義精神,運用中國智慧,建構和平發展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俄羅斯時,首次提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其實質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合”智慧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訴求。所謂“和合”智慧,包括“天人合一”,主張精神升華;“和而不同”,主張兼容并蓄、和諧、和平;“厚德載物”,主張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把相互的發展和增長視作共同的機遇而不是威脅,以共同發展,建立命運共同體代替相互遏制和對抗。這種令國際社會耳目一新的理念及實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中國作為首倡者,更要在對外交流中積極倡導,踐行和表達該理念,擴大認同和共識,使其成為更普遍的共同智慧,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建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需依托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與表達
世界現代化進程發端于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倡導的理論、價值觀、生活方式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具有了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成為國際外交舞臺的強勢語言,演化為無所不在的霸權力量。文化霸權的建立過程就是建立、鞏固和挑戰改革支配性話語形態或文化形態的過程。西方社會不少有識之士,深刻反思了西方強勢文化的痼疾及其制度表現。西方社會無處不在的規范性對抗主義,最終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而效勞那些更有權勢的集團的利益。突破西方的文化霸權是時代發展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中國要爭取國際話語權,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必須系統地建構中國的話語體系,深入理論建設,理論越徹底,越可能有說服力。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必須通曉西方話語體系,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和語言表達,進一步完善中國的話語體系,把中國理念價值,以中國話語表達出來。有一天如果“以合作代替對抗,以互惠代替競爭,以共同發展代替弱肉強食,以合作共贏代替國強必霸”成為一種共識,其結果不是一種新的文化霸權代替西方主導的文化霸權,而是霸權的終結,中國將為人類和平發展貢獻新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國,全球化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向縱深發展,民間交流頻繁,民眾在國家形象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已成為21世紀中國外交的突出特點。 要充分重視民間交流在對外話語權建構方面的重要作用,致力于中國話語體系的多渠道傳播,多方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外交應該發揮優勢作用,開拓更多交流渠道、創建更多合作平臺,引導國外機構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要大力開展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工作,促進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要重視公共外交,廣泛參加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
今天民間交流與歷史上任何時期相比都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機遇。積極開展中國民間外交,要充分發揮民間交流的重要作用,通過企業界、知識界、以及各種非政府組織間的友好交流,促進經濟合作更加廣闊和順暢,并帶動政治合作的發展。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慧明:《國際關系中的國家身份》,《學術論壇》,2007年第12期。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高驪 谷漩(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