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的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既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又明確了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兩個“十五年” 戰略部署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準確把握歷史趨勢和時代的要求,確立鼓舞人心而腳踏實地的奮斗目標,是一個成熟的政黨的重要能力,也是一個政黨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有力領導力的重要方式、重要工作,更是一個優秀政黨勇于開拓進取、破浪前進的偉大執行力的重要表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的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既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又明確了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作的一系列戰略部署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自其創立之日起,長期不懈的奮斗目標。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經歷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實現民族獨立(1921-1949年)、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1949-1978年)、從改革開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78年-至今)三個重要階段。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黨需要科學分析國家和社會、國際和國內的現狀,準確把握、區分當時國家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確定黨在近期、中期、遠期的奮斗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黨的各項工作的方針和政策,以此指引黨和國家、全社會的具體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自此,黨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展開了偉大的實踐。不久,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的情況下,黨中央提出,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即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再用一個十年,即從1991年到二十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將我國建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
黨的十三大以來,實現現代化是黨和國家的中期目標,而實現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在1980年的水平上翻兩番,使人民過上小康水平的生活,是黨和國家發展的近期目標。改革開放以來的實際情況表明,國家經濟總量實現翻兩番的速度,大大快于預期。到2001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元,按名義價格計算已經是1981年的20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水平相對改革開放之初已經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上,2002年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再用20年的時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黨和人民努力奮斗的進一步的近期目標,也就是要在隨后的20年的時間里,使我國的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日期的日益臨近,黨迫切需要再次審時度勢,為黨和國家的現代化事業提出新的階段奮斗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化為我國人民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實現的第一個一百年的發展和奮斗目標,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也就是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體化為中華民族的第二個一百年的發展和奮斗目標。這一重要論述,回答了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如何面向未來,繼續開拓進取、努力奮斗的重要問題。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明了我國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個“十五年”戰略。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首先經過十五年的奮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大約十五年的奮斗,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的重要意義:提出新判斷、新目標、新內涵
兩個“十五年”這一新的目標體系和戰略部署的提出,具有三層深刻含義。首先,相對于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戰略部署,這一部署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實現時間提前了一步。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戰略部署指出,在二十世紀末實現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后,再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使我國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從2020年起,首先用十五年的時間,使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將此目標實現的時間從原來提出的本世紀中葉提前到2035年。
這一新的戰略部署的第二層重要含義,是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自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到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再到2017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進入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及時地提出了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些奮斗目標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提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必將鼓舞和指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這一新的戰略部署的第三層重要含義,是指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內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黨和人民第一個一百年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對于什么是現代化、什么是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迫切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回答。從我國在二十世紀提出的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起,到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中間經歷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經歷了幾代共產黨人腳踏實地地開拓進取、奮勇前進,經歷了全國人民熱情激蕩的辛勤努力。經過近40年的努力,黨和人民收獲了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可以更加信心百倍地描繪國家和人民的美好未來。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兩個“十五年”戰略安排,是對如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詳細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已經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強調經濟增長、盡快提高全國人民的收入水平、擺脫貧困等物質文明建設為主的目標,大大拓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精神、生態等全面發展的目標。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設上,也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建設市場經濟,大大拓展到社會制度、國家治理等領域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設。而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也從原來單純的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大大拓展到對總體生活質量、滿意度、幸福度的實現。我國人民長期追求的平衡的、全面的、公正的、包容的發展,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全球與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與重要的國際地位,都將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實現。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責編/陳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