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凱林 中國政法大學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無論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這是中國發(fā)展在新時代戰(zhàn)略定位的宣示,也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現代傳承。
“不稱霸”是毛澤東提出的,那時中國還很窮,它代表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心聲。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重申“不稱霸”,表達了開始富起來的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戰(zhàn)略定位。新時代中國正邁向世界強國,面對國際上的種種猜疑,十九大重申“不稱霸”,包含著該承諾更加深刻的科學內涵和文化自信。
經濟全球化已歷經數百年,此前手段主要是殖民和世界貿易,這兩者都要有霸權相伴。霸權就是恃強凌弱,強加于人,包括武力威懾、政治脅迫、文化貶損等,藉此才有對殖民地的長期掠奪性開發(fā),也才有霸權國家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坐收漁利地位。二戰(zhàn)后美國稱霸世界,確立美元霸權,使美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優(yōu)越,并不時對他國實施“剪羊毛”。如果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邏輯不變,那么新的后起之秀強國自然還需尋求霸權以謀崛起。但問題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現代特點是“全球配置資源”,技術、資本、土地、人力等在全球的配置,要以各國的主權平等、互利共贏為基礎,而不是以霸權為后盾的單方面強加為基礎。中國的“一帶一路”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就是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下提出并獲廣泛認可的。霸權主義不得人心,走霸權老路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選擇,一個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所向往的新時代正在到來。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不稱霸”的宣示,完全是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的科學判斷和由衷之言。
“不稱霸”也充分展現著中國優(yōu)秀文化基因的影響。中國自古農業(yè)立國,民眾崇尚耕讀傳家,其中的“耕”是自力更生的勤勞,“讀”是文化基因的認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勃興于先秦時期,主干是儒道法等諸家學派。儒家追求禮儀之邦,小康大同,這與殖民者崇尚的血與火冒險迥然相異。道家崇尚上善若水,貴柔守雌,這與不公平國際貿易的強加于人正相反對。法家訴諸法制,意在以強制手段守住誠信有序的社會生活底線。兵家言戰(zhàn),但首推“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為上策。中國武術武功高強,但其主流并不倡導好勇斗狠,而是講究借力發(fā)力,以柔克剛,太極拳是其神韻的極致表現。中國自古有法制,但息訟調解是首選的矛盾解決方式??傊?,反對恃強凌弱,反對強加于人的文化基因在中國源遠流長,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不稱霸”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各時期堅持的國際交往方針,就在文化淵源上更好理解了。
中國未來強大了仍“不稱霸”,我們還可以從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哲理中獲得啟迪。只有始終謙虛謹慎,才能始終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中國在新時代的“不稱霸”戰(zhàn)略定位,必將為中國和世界發(fā)展獲取持久的時空資源。
責任編輯/趙光菊 王克(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