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肯定新經濟對就業貢獻的同時,也一定要看到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看到傳統經濟對新經濟的制約作用。”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新經濟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到70%。也就是說,每新增100個就業崗位,有70個來自于新經濟。反過來,如果沒有新經濟對新增就業的貢獻,2016年的就業工作或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
面對日益加劇的就業矛盾,如何擴大就業渠道,拓展就業空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近五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就業的政策,特別對能夠有效帶動就業、創新的崗位,以及增加新的就業通道的行業,都是以鼓勵的方式,支持和促進這些行業發展。其中,新經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正是因為在政策、資金、措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新經濟等對就業影響大、貢獻大、作用大的行業,因此,近五年來每年新增就業都在1250萬人以上,近四年則都在1300萬人以上。
在經濟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出現持續下行,特別是實體企業面臨極大困難的背景下,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員工下崗和失業,必須歸功于新經濟的快速形成和新動能的快速釋放。如果沒有新經濟和新動能的作用,就業的矛盾確實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大學生就業,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矛盾。恰恰是新經濟帶來的就業崗位,與大學生就業關系最為緊密,也是最適用于大學生就業的。因為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經濟,是大學生最擅長、最喜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就業本領,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崗位。即便有其他的就業理想和目標,如果能夠在新經濟領域鍛煉一下,對這些大學生今后的就業創業之路,也會積累很多經驗,減少很多失誤。
也許有人會說,新經濟的誕生,對傳統行業也形成了較大沖擊,壓縮了傳統行業的就業。這并非沒有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傳統行業、傳統產業、傳統崗位,即便沒有新經濟的沖擊,同樣會在市場競爭中出現問題。因為,過高的消耗、過低的效率、過差的效益,已經無法讓這些行業生存下去。特別在消費者對消費服務的要求不斷轉型的情況下,如果傳統行業仍然堅守傳統的管理思維和服務手段,消費者也會將這些行業淘汰。與其這樣,不如借新經濟快速發展的東風,調整發展思維,改變傳統手段,提升管理效率,盡快地步入到新經濟行列,利用新經濟的理念和思維、技術和管理,對傳統行業發起一場革命,使其能夠跟上市場、跟上消費者的步伐。
當然,對新經濟來說,能否持續地對就業發揮作用,持續地扮演新增就業的主渠道角色,也不能就“新”論新,凌駕于傳統經濟之上,脫離傳統經濟而發展。就眼前來說,多數傳統經濟仍然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仍然是其他行業、特別是新經濟的依賴和基礎。新經濟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可以對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但更多情況下,需要與傳統經濟發展互為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是“埋葬”傳統經濟。譬如電商,毫無疑問是商業發展的方向,但也決不可以排斥傳統商業對居民體驗等方面的影響。
新經濟快速發展的潮流是阻擋不了的,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替代作用也是無可否認的。如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極有可能對傳統經濟產生致命影響。但是,由于新經濟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和問題,也需要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傳統經濟的感受,能夠幫助傳統經濟轉型升級。新經濟只有對傳統經濟在幫助和促進中發展,并不斷地創新和提升,發展的速度才會更快。
因此,在充分肯定新經濟對就業貢獻的同時,也一定要看到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看到傳統經濟對新經濟的制約作用。切不要低估傳統經濟的力量,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并不具有絕對取勝的力量。只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對新經濟的依賴性更強而已,像2016年這樣新經濟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到70%的現象,也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隨著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傳統行業仍然是就業的主要平臺。所不同的是,新經濟的比重會不斷提高,并依據自身發展情況,逐步將落后的傳統行業淘汰。
(作者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財經評論員 譚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