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組織 監管 轉變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在西方國家,社會組織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數量和規模都比較龐大。美國各種社會組織的總數至少有200萬個,德國也有各類社會組織約100萬個。有學者曾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社會組織是完全獨立于政府存在的,他們對政府的依賴是很強的,尤其是在財政支持方面的依賴。”
中國社會組織發展起步較晚,數量較少。據統計,2013年全國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大約為3.3家,遠低于發達國家一般每萬人超過50家的比例。以深圳市龍華新區為例,2012年龍華新區建區之初社會組織數量為244家,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社會組織數只有1.73家,全區性社團僅有2家。
建立孵化服務中心
深圳龍華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將培育發展社會組織作為推行大部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點環節,高度重視、加大投入,采取了強有力措施彌補社會組織發展短板,力爭在社會組織培育上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
新區成立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于2012年底成立了深圳市第一家兼具孵化和服務兩項功能的區級社會組織培育平臺。平臺借鑒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做法,對社會組織進行孵化培育、注冊輔導并提供初創支持服務。新區社會組織孵化服務中心場地占地1200平方米,為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地和活動場地。中心設有九間社會組織辦公室和一間種子培育室,為社會組織提供入駐服務,解決他們登記時的注冊場地問題。中心的一間社會組織公共空間和兩間會議室也對社會組織免費開放,他們可以在這里召開議事會、會員大會、大型文體活動和展覽活動。孵化服務中心不僅為社會組織提供場地,解決社會組織的注冊難題,也為在新區正式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提供1—3萬的初創經費支持,切實解決社會組織成立初期遇到的經費短缺困境。
龍華新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成立近兩年以來,結合新區發展實際需求,重點培育了一批行業協會組織;2014年又建立了“新區——辦事處——社區”三級孵化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為了規范和提升孵化服務工作,中心在工作實踐及探索中梳理、提升出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和發展支持標準化工作體系。對有孵化需求的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從培育種子、注冊輔導、初創支持、業務指導等方面提供孵化培育支持,使潛在的非正式團體能夠完成注冊并初步開展活動;對有發展需求的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包括完善社會組織內部管理制度、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社會組織的外部支持、公益創投等方面為需要發展壯大的社會組織提供智力支持。
放寬登記、從嚴監管
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核心就在于登記管理機關與業務主管單位的雙重負責。這就要求一個社會組織的成立及合法運行,不僅需要在登記管理機關進行登記,而且還需要掛靠在一個相關的業務管理單位下,接受業務主管單位的管理。正如清華大學王名教授所指出的“這種體制加劇了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的緊張關系,束縛了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
區一級社會組織主要是以公益性為主,社區社會組織較多,沒有必要設置較高的門檻和限制。特別是在一個社會組織發展薄弱的地區,更應該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加快發展,簡化登記程序。按照這種指導思想,龍華新區為進一步加快培育發展新區社會組織,按照寬進嚴管的思路來實施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改革,出臺了《龍華新區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暫行辦法》。在不違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放寬社會組織準入條件,降低門檻,同時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加強登記管理機關與業務主管單位、業務指導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和信息溝通,共同做好社會組織成立后的管理,確保在放寬準入的同時能夠管理好。
承接政府職能轉移
政府職能轉變是培育社會組織的制度性前提。政府職能轉變與培育社會組織的一大契合點就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服務職能、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職能、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職能,政府將部分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有助于政府轉變職能。
自成立伊始,龍華新區就嘗試通過向社會組織轉移政府職能。以龍華新區社會工作協會為例,成立近一年以來,承接了新區中高級社工人才培養、社會工作監管評估督導、社區服務中心監管評估等項目。據統計,新區已有138家社會組織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資質,其中32家社會組織與政府各部門簽訂了購買服務協議,承接了50多項政府項目。在不斷推動政府職能轉移的同時,新區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先后制定了《龍華新區具備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資質的社會組織目錄管理辦法(試行)》、《龍華新區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推進方案》、《龍華新區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負面清單實施方案》、《龍華新區政府購買服務目錄》、《龍華新區政府購買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
經過近兩年的孵化培育,龍華新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不僅數量上增長迅速,質量上也明顯提高,作用發揮越來越明顯。截至2014年10月9日,新區社會組織總數為397家,其中社會團體160家,民辦非企業單位237家,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社會組織數為2.81家。相比2012年底社會組織數量增幅約為76.2%,年均增幅38.1%。在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改革創新過程中,龍華新區各類社會組織順應形勢的要求,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功能作用明顯提高,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能力和水平明顯增強,在新區社會建設中開始承擔主體作用,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涌現出新區安全主任協會、廉潔社會促進會、新區人力資源協會、小草義工協會等一批非常活躍、影響力強、作用明顯的社會組織。
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完善的社會組織監管體系需要進一步轉變監管思路、豐富監管措施,特別是要改進和加強政府監管的方式,處理好發展和監管的關系。龍華新區將監管融入到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之中,不僅打造了一個適宜社會組織發育、成長的環境,同時也實現了對社會組織的監管和規范,豐富了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監管措施。
政府對社會組織進行孵化培育實際上是將政府的監管從社會組織成立之后延伸到成立之前,實現了監管前置。孵化培育不僅是政府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手段,也是政府對社會組織實現有效監管的重要方式。
(作者為深圳市龍華新區社會建設局局長、武漢大學社會學系2013級在職博士研究生)
責編/劉建 張夏夢(見習) 美編/于珊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并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