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文字自信其實就是漢字自信。漢字有許多足以自信的特質,包括漢字是與時俱進的文字、是包容性和開放性文字、是高顏值文字、是有高度規范的文字。漢字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重要載體,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財富,提高漢字修養,增強漢字自信,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文字自信 漢字自信 包容性 開放性 規范漢字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文字自信其實就是漢字自信。漢字是世界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自源文字,也是各大古老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通過漢字記載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現在,漢字是中國法定的通用文字,在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為它不僅是區域性文字,也是國際性文字。漢字還曾歷經諸多挑戰,但隨著我國的日益富強和技術進步,漢字經受住了考驗,至今仍然煥發著旺盛的生命力,這讓我們對漢字更充滿信心。
漢字是與時俱進的文字
漢字從來不是停滯不前的固化文字,它是與時俱進的,這既包括為了書寫簡便引發的字體變化和形體簡化,以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而引起的字形變化,也包括看不見的字音和字義的變化。
漢字字體的變化一般分為古文字階段和隸楷階段。在古文字階段,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快捷,采用線條化的方法,逐漸把原來象形程度很高的圖形改成由線條構成的字符,從而使漢字的象形程度不斷降低。而在古文字變為隸書的過程里,人們進一步將字符平直化、筆畫化,使絕大多數字符成為由點橫撇捺折等筆畫構成的喪失了象形意味的符號。隸書寫起來要比古文字方便得多,而楷書寫起來也比隸書更加方便,所以“由古變隸”和“由隸變楷”都是重要的字體演變和簡化。
為了書寫簡便而進行的形體簡化,歷代都有,大家最熟悉的是解放后簡化字的推行。漢字是記錄漢語的,同時它們的形體結構也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變化也往往體現在形體變化上。比如,戰國文字帶心旁的字特別多,這就和當時人們對于內心世界或心理狀態有相當的了解研究有關。
看不見的漢字變化,包括字音和字義。字音變化中比較典型的是清代樸學家錢大昕揭示的“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字義上的變化,比如“走”字古代意為跑而現在為行走,再如“苑”字,古代是用來養禽獸的地方,而現在許多小區也稱為苑了。
漢字是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文字
漢字的包容性主要有兩個表現,一個是外在的,就是漢字數量眾多;另一個是內在的,就是漢字廣泛使用意符、音符、記號三種字符。
漢字數量眾多,這從一些字典的收字情況可見一斑,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201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第2版收字6萬多個,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8萬5千多個。歷來實際出現的漢字遠不止這個數。2011年啟動的“中華字庫”工程預計可編碼字符數有古漢字約10萬、楷書漢字約30萬,實際收字多少期待不久即可揭曉,這將是令人興奮的重要文化成果。
漢字數量眾多,是中華文化極其豐富的反映,也是漢字包容性的體現。而由于漢語音節有限,相同的音節便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字形來書寫。這就是漢字為什么有分別同音詞的作用。比如,同音的姓氏,講立早章和弓長張就可以彼此區分,說木易楊(楊)便和羊、陽區分開來。
意符、音符、記號三種字符是根據字符與所構成的文字的音義聯系作出的分類。意符跟由它構成的文字的意義有某種聯系,比如明字的字符日和月就是意符。音符跟由它構成的文字的讀音有某種聯系,比如河字的字符可。記號跟由它構成的文字的音和義都沒有聯系,比如射、矮所包含的字符身、寸、矢、委。各種體系的文字都既表音又表意,在功能上沒什么區別。而世界上的文字之所以千差萬別,主要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字符各具特色。與主要使用音符的表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相區別,漢字體系是意符、音符、記號文字,極具包容性。
正是由于漢字是意符、音符、記號文字,這對吸收和利用外來文字符號非常有利,使漢字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比如腺字有人認為本來是日本造的所謂國字;癌字日本人先用來翻譯英文Cancer,后來傳到我國,現在它們都是常用字。對于不少漢字文本夾用一些常見的符號或字母,比如大家常用的阿拉伯數字和魯迅的名篇《阿Q正傳》的Q,我們可以看作是記號字或音符字的延伸。濫用字母詞和不是常見、常用的符號而影響表達效果,當然應該禁止,但是在保證表達清楚的前提下,似乎可以適當采取開放的態度,以適應國際交流日趨活躍的需要。
漢字是高顏值文字
漢字總體上非常整齊美觀,可以說是高顏值文字。這是漢字藝術創作與設計的源泉、依據和出發點。
首先,漢字具有整齊性。從漢字記錄的語言單位長度來說,一個漢字一個音節,并且基本對應一個語素,非常整齊。從漢字的外觀來說,都呈方塊形。漢字里為數不少的省形、省聲正是迎合方塊字的要求,比如從高省形的亭、從高省聲的豪、從刪省聲的珊等。每個漢字方正劃一,排列布局起來也容易整齊。雖然漢字的筆畫數并不完全一樣,但筆畫數適中的漢字永遠是最多的。這也使漢字看起來比較整齊劃一。
其次,漢字勻稱美觀。如果說漢字總體上整齊方正的話,那么漢字個體大都追求勻稱美觀,這也是漢字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的”字比它原來的寫法“旳”要多一畫,可見“的”字勝在勻稱平衡;再如上世紀50年代整理異體字的時候,將峰、群、略分別定為峯、羣、畧的正體,也正是符合了勻稱美觀的需求。因此,漢字的自然選擇和規范過程也是一種追求高顏值的求美的歷程。
漢字是高度規范的文字
為了使用上的便利和高效,中國歷來重視文字規范。傳說中的倉頡造字,有人認為做的就是整理文字的工作。甲骨文雖然異體眾多,但也多數使用相同結構的形體,可見也有一定規范。西周文字異體較少,這不能不歸功于政治文化統一背景下的文字規范。至于春秋、戰國文字,尤其是后者,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秦始皇統一文字可謂曠世奇功。此后包括《說文解字》在內的許多字書的編撰流傳,對歷代漢字的規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當然,漢字的結構發展也為它的規范提供了便利。比如,漢字中不少寫法多樣的象形字和會意字,逐漸變為寫法單一的形聲字,這就有利于它們的規范統一。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由政府組織、有計劃、成系統的大規模漢字整理規范始于新中國成立后的上世紀50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漢字的整理規范成果很多,包括漢字的定形、定量、定音和筆順等多方面的內容。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是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各領域漢字應用需要的重要規范。
總之,漢字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化,不斷完善、規范,是一種與時俱進、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顏值很高并有高度規范的文字。漢字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重要載體,無論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是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都需要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財富。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曹先擢:《漢字文化漫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②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責編/張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