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經濟發展是將人民作為發展關鍵,而綠色就業則對提高就業率、推進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在共享經濟發展下綠色就業戰略不僅為調整產業結構、確保就業崗位、提高崗位轉換能力提供了動力,還能優化政策支撐結構,擴充就業容量,提高綠色就業能力。
【關鍵詞】共享經濟 綠色就業 戰略轉型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產業轉型的趨勢,它讓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整合成為可能,經濟新常態與發展趨勢讓綠色就業成為新方式。
發展綠色就業是實現共享經濟發展的關鍵
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始終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在人民共享的基礎上,做好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夯實發展基礎,促進民眾團結,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從本質上看,“以人民為中心”與共享發展始終是一致的,共享需要“以人民為中心”,參與并獲得共享。在社會發展中,將人民作為共享、共建的主體,其目的是滿足精神與物質需求,從而推進全面發展。人民參與社會發展共建,是通過就業的形式達成,而就業則是最主要的民生話題。就業是堅持共享成果、推進共享發展的保障,更是確保群眾生存與發展的途徑。
面對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不斷遞進與經濟新常態的影響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消耗與高污染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同行業的就業機會與勞動崗位出現縮減現象。但與它對應的現代服務、能源與新興產業已經成為產業重心,并且呈現出逐步擴充就業空間的局面。從就業與人的關系來看,科技進步、就業、政策指導與技術都是推進經濟建設的條件。綠色就業在改善就業空間、條件與結構的同時,有助于創建人與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格局。
共享經濟發展下綠色就業戰略轉型面臨的困境
產業結構現狀不利于綠色就業崗位供給。目前,綠色增長還未成為經濟建設的核心方式,很難真正打開就業崗位的生產與創造空間,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發展空間和規模仍需進一步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新技術帶動經濟建設的同時,排斥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而影響了綠色產業發展,很難達到就業升級與轉型要求。傳統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部分已經成為受損行業,但還在努力維持產業運轉,并承擔著轉移勞動力的責任。在缺少低碳技術的情況下,縱然進入經濟復蘇期,也是復制傳統道路。
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綠色就業供給結構失衡?,F代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存在發展不足、擴張動力不足等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問題,是造成綠色就業崗位供給不足的表層原因。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當前我國長期實施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相關配套的制度、政策等。受到這些體制機制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失業人口、轉移勞動力供大于求,就業供求結構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同時,無技能、低技能過剩、高技能人才短缺等,會讓低端與高端就業出現失衡現象。從2015年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反饋的數據來看,少數技術崗位出現了空缺現象,如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崗位的空缺等。而造成少數技術崗位出現空缺現象的原因,是就業人口與數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因為,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且綠色就業戰略還未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力的轉移,甚至制約了綠色就業戰略。
綠色就業崗位創造和轉換成本較高、動力較弱。第一,缺少交易市場,以碳交易為中心的改革,還未進入運營狀態,市場機制下的激勵機制不能完全達到綠色就業轉型的要求。第二,碳稅制度主要針對的是二氧化碳,關于碳稅的約束與激勵機制還處在理論階段。所以,要支持國家綠色就業崗位支付、生態補償、產品認證、價格補貼等措施,并借鑒西方國家經驗,轉化成有效的綠色就業制度。另外,綠色就業成本高也是影響綠色就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業特點決定了技術、資金、風險與時間成本超出傳統就業。一方面,綠色就業崗位數量固定,不能完全吸收傳統行業的失業人員;另一方面,綠色就業崗位對就業者學歷、技能、知識提出了更多要求,傳統就業崗位的人員很難滿足要求。
共享經濟發展下的綠色就業戰略轉型的突破
調整產業結構。將調整產業結構作為契機,不斷優化產業技術、結構與組織政策,為其創造綠色的就業轉型空間;利用管制、能耗效率規劃產業鏈條,控制高碳行業增長與市場準入機制,縮短產業鏈條,減小高碳產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比重,形成包含低碳農業、服務業、工業在內的經濟框架,以不斷優化綠色就業戰略轉型,形成良好的就業補償體制,清楚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指標,充分應用政策來開發人力資源總量,促進自主創業,在綠色援助的基礎上,減小綠色就業轉型成本。整合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內清潔技術,促進低碳關鍵與共性技術發展,增強清潔能源與節能技術投入,為新興綠色就業提供技術支撐。
優化政策支撐體系?;诠蚕斫洕l展下綠色就業戰略涉及很多內容,就業發展最好由政府通過法律推動,形成綠色就業支撐框架。同時,將綠色觀念深入國家政策。首先,落實綠色就業法律保障,形成以就業為中心的環保與產業政策。結合項目規劃與就業情況科學預案,具體如項目對綠色崗位人數、失業人口的影響、項目權益與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結合綠色就業與共享經濟要求,優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相關法律,借助法治規范綠色就業發展。其次,提高綠色就業融合度與覆蓋范圍。綠色就業不能僅限于綠色行業,應向傳統產業學習,積極推廣傳統崗位就業與綠色環節。
創新政府管理機制。首先,把低碳管理理念貫徹到政府管理中。然后,再對綠色就業戰略與低碳經濟層層設計,擬定有效的階段目標與行動方案,借助低碳經濟轉型推動綠色就業轉型。其次,形成多元立體的綠色轉型治理框架,充分發揮綠色就業轉型的主導功能,鼓勵社會低碳消費、企業低碳生產,以形成政府主導,與公民、市場多元合作的框架。再次,充分應用政府管制、財政補貼、碳稅、標簽計劃、工業園區規劃等各類經濟工具,優化綠色就業轉型體系,促使綠色就業政策市場化。最后,把綠色就業放到政府績效管理中,以經濟增長、民主兼顧、社會發展為指導,形成一套科學的政府考評體系。
做好就業培訓。形成并不斷優化綠色就業培訓機制,在個人、社會、政府多方努力的基礎上,結合產業發展方向、技能需要,擬定恰當的綠色就業培訓規劃,形成上下融通、自上而下的綠色就業培訓體系。在資金扶持上,不僅要設立專項資金,還要充分發揮政策價值,鼓勵企業、個人加入投資綠色就業培訓平臺與建設中。將綠色就業技能納入職業培訓范疇,和傳統就業相比,綠色就業有更多要求。同時,之前的產業崗位會隨著產業建設成為綠色崗位。因此,綠色就業培訓必須是立體的、全面的;必須將職業技能評定、崗前培訓、社會培訓納入綠色就業技能培訓范圍,以不斷提高綠色就業技能,形成良好的綠色技能考核體系與就業環境。
(作者分別為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山西工程技術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綠色就業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張麗賓:《綠色就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勞動》,2013年第2期。
②付慶杰:《低碳話語中的綠色就業戰略轉型路徑》,《理論觀察》,2016年第5期。
③藍慶新、韓晶:《中國工業綠色轉型戰略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12年第1期。
④蔡昉:《十八大以來就業優先戰略的豐富發展》,《人民日報》,2017年3月21日。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