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將生態民生建設置于突出位置

核心提示: 近年來,隨著我國推進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民生建設工作,社會整體環保意識得到提升,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和諧、幸福、健康、文明的生存環境。將生態民生建設置于突出位置,需要持續優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從頂層設計方面著眼,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支撐體系。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推進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民生建設工作,社會整體環保意識得到提升,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和諧、幸福、健康、文明的生存環境。將生態民生建設置于突出位置,需要持續優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從頂層設計方面著眼,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支撐體系。

【關鍵詞】生態民生 經濟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就為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民生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永續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如何更好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將生態民生建設置于突出發展的位置,就成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亟待解決的緊迫課題。

將生態民生置于突出位置,需要進一步優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優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民生建設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高度。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曾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態破壞問題,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利益是建立在掠奪勞動者權益和土地權益的技巧進步之上的,資本主義工業進步的代價是自然資源再生能力的嚴重下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引以為戒,要科學把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來審慎布局和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此,一是要從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國家發展靠資源,國力提升同樣靠資源,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高度、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多地取決于該國的資源條件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毫不動搖堅守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二是要從維護民生福祉和社會和諧的戰略高度落實生態民生建設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需求已不再滿足于簡單吃飽穿暖等低層次的物質需求層面,而休閑、愉悅、健康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越發凸顯,也使得生態產品、生態環境一系列問題成為優化民生福祉的重要著眼點。我國全面落實生態民生建設必須要意識到:生態文明是社會生產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優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民生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現代化變革的主要力量。科學技術應用于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方面,在發展模式上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其步入了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嶄新時代,有力地提升了社會生產效率,增大了經濟產出,解放了勞動力。但另一方面,科技倡導的工業化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個別地區片面地、不顧后果地利用科學技術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則是工業生產、技術進步所造成的自然資源滅失、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失調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新科技被研制并廣泛使用的年代,人們并沒有深刻認識到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比如,初期使用農藥和化肥時,能夠有效減少農村勞動力的付出,并能夠大幅度提升土地產能,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農業經濟發展,解決世界范圍內糧食緊缺的問題。然而,隨之而來的,則是農藥和化肥的日趨過度使用,使得土地喪失了活力,農產品質量也就沒有了保障,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同樣無從談起。正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呈現的前車之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絕不能重蹈覆轍,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一定要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來。我們要走的只能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科學統籌的發展之路,要將科技發展創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置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思維模式之下。要改變全民意識,更要改變管理者意識,從經濟產出、政績考核、意識形態、民生福祉等多個層面將生態民生建設全面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來,打造“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將生態民生置于突出位置,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支撐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然而,當前個別地區管理者在利益面前會放棄原則操守,以犧牲綠水青山意圖換取金山銀山。為此,除了通過積極宣傳和引導之外,政府相關機構必須要構建有效的外部監督管理制度體系,確保生態民生建設得以順利施行和徹底落實;必須要用制度和法律的嚴肅性規范和震懾當前不斷發生的一些破環生態環境的短視行為,引領生態民生工作的全面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生態民生保障制度體系。各級地方政府,各級環保、工商等相關管理部門應本著大局意識和為人民服務意識重視生態民生保護的頂層制度建設,一定要完善司法體系,為政府執行職能和利益相關者保障自身權利提供法律依據;要做到制度上的突出重點、量化標準、全面覆蓋。法律保障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在立法上,也表現在司法上。在確保有法可依的同時,對違規破環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對污染源堅決整治和取締;要加大違法違規行為執法處罰力度,維護生態民生發展的法治尊嚴。另外,要從生態有償使用和補償制度等方面完善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對于土地、河流、山川、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資源進行確權登記,明晰權屬和權責范疇,在此基礎上強化監管、統籌規劃、科學利用、有序開發。要堅持“誰受益、誰負責、誰補償”的原則,引入綠色金融產權交易工具,落實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調動多方主體積極性,完善生態民生建設監督機制。生態民生建設是關系多方利益的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一方單獨實施完成,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不同管理權主體、利益主體的能力和責任意識,形成全民關注、全社會監督管理的良性氛圍。一方面,應該由相關部門構建聯合執法監督機制,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形成共抓共管、互相監督的行政風氣。各地政府也應積極推行透明行政,主動及時地向社會公布事關生態民生安全的政策、決策事項。各地人大也要發揮參政議政和監督職能,積極為生態民生建設發展建言獻策,并督促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實制度規定。另一方面,一些產業協會、新聞媒體等社會機構,以及致力于環境保護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也應該在法律規范之下充分行使主體權益,對政府、企業和個人進行監督,確保企業遵紀守法,揭露不良企業和不良現象,及時跟進和解析生態民生相關的政策、信息,監督和推動生態民生建設高效、長效、全面、徹底地在全國各地推行。

培育生態民生意識,構建良好的生態民生建設氛圍。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自然只是人們需要征服與控制的對象,予取予求,而非保護、尊重、敬畏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面對全球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迅速惡化,迫使人們靜下心來反思導致環境惡化的根源。追溯歷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過分從自然中索取,打破了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和諧,當自然向人宣戰之時,即將到來的必然是一場無法逃避的生態災難。因此,要使人類擺脫眼前的困境,挽救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促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就一定要轉變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觀念認知,提高全民生態民生意識,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民生建設氛圍,使人類社會形成一種最普遍共識的生態倫理觀,所謂倫理,不容逾越。

(作者分別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博士研究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

【參考文獻】

①吳瑾菁、祝黃河:《“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1期。

②李仁銀:《民生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探析》,《鄧小平研究》,2017年第2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民生   生態   位置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