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邊”是指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這些地方大多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程度低,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是深度貧困的集中地。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民族宗教、國防安全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加大了脫貧攻堅的復雜性和難度。
長期以來,“窮”字成了“老少邊”地區甩不掉的注腳,解決深度貧困問題是“老少邊”地區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堅中之堅。
生存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往往是制約很多地區甩掉窮帽子的最大瓶頸。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建設成本高、施工難度大,要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難度很大。對于此類地區群眾,要多措并舉,需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要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借鑒一些地方既有成熟經驗,盡量安排人文環境適宜的地方實施搬遷。對不能實施搬遷的群眾應強化政策兜底,切實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社會發育落后、社會文明程度低,是拖累“老少邊”地區脫貧的又一大制約因素。相關地方和對口支援單位對這類地區長期封閉、同外界脫節的現實要有充分認識,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這些地方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幫助當地困難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提高知識水平,實現思想觀念的跨越,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讓包括“老少邊”地區在內的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各地應從實際出發,堅持因地制宜,對標脫貧攻堅要求,統籌推進產業、就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社會保障等幫扶措施,加快補齊“老少邊”地區短板,將那窮字與“老少邊”脫鉤,讓“老少邊”地區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