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緊緊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僵尸企業”特指喪失盈利能力、有較重債務負擔、靠政府和銀行不斷“輸血”而持續存活的企業。由于難以破產、難以清算、難以重組,相關“僵尸企業”非但沒有“瘦身健體”,反而呈現“虛胖”的跡象。那么,“僵尸企業”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我們要如何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地方GDP的“遮羞布”
“去杠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僵尸企業”依然在持續加杠桿,靠不斷“輸血”存活,嚴重影響局部金融市場穩定。這不禁讓人思考,僵尸企業“僵而不死”、杠桿不降反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一:“保就業”。大部分“僵尸企業”是制造業企業,且多屬于如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以及諸如紡織、造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這類企業通常承擔著保障就業的責任,一旦“關停并轉”,很可能導致失業率的上升。這種“保就業”,往往給經營業績不佳找到了“遮羞布”,其結果是以更大的代價來“養人”。
去年5月,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上發文談及處置“僵尸企業”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保人不保企”。具體而言,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則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同時,要區別不同情況,積極探討有效的債務處置方式,有效防范道德風險。
其實,對于“保就業”問題,也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若把“僵尸企業”占據的金融資源借給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是否會創造更多的就業?答案是積極的。就此而言,我們要算全社會就業人數這本大賬,而不是一些“僵尸企業”的小九九。
原因二:“穩增長”。不少“僵尸企業”曾是地方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支柱。在經濟下行的現實背景下,這些企業的投資成為地方政府“穩增長”的一個手段。我們考察了78家上市“僵尸企業”的固定資產項,發現從2014年到2016年,這些企業的新增投資增幅為43.3%。然而,這些虧損企業的投資效率怎樣?是否有市場需求的支持?其中又包含多少盲目、重復、低效的投資?若是無效的投資,只能在短期內拉動GDP增長,長期來看則是對金融資源的浪費,日后可能還需花費更多的資源來“去產能”。
原因三:以銀行為代表的債權方不斷“輸血”。銀行為了保持一定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會不斷地給虧損企業續貸,以免將之前的貸款記為壞賬。尤其是面對國有“僵尸企業”,銀行很可能覺得地方政府會竭力幫助它們“起死回生”。在類似想法的支持下,銀行繼續提供信貸,以此來掩蓋、拖延問題,其結果是資金不斷流向“僵尸企業”,不僅無法產生效益,反而會加劇不良貸款的隱患。
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研究顯示,1998年,如果一家企業的負債率達到80%,即有一半的概率會退出;到2008年,這一概率降到35%;近年來,退出概率進一步下降。
“僵尸企業”退出越來越難,背后折射出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問題。大量低效的“僵尸企業”不斷借新債還舊債,擠占了越來越多的資金,而一些真正健康的企業卻難以有效獲得金融支持,創新、發展和創造就業的能力受到抑制。
整體經濟的活力,取決于核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新形勢下,“僵尸企業”的問題不能再靠不斷“輸血”來解決了。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由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引進各類資本來妥善處置“僵尸企業”。一方面是引資還債,另一方面是吸引真正能干的企業家尤其是面廣量大的民營企業家來盤活相關資產。如此,把金融資源從“僵尸企業”中釋放出來,使寶貴的信貸能真正配置到有現實生產力的企業中。
另外,“僵尸企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根源在于政企不分。有鑒于此,需要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包括改革地方政府官員、國企高管以及國有銀行高管的激勵和晉升機制。同時,弱化經濟增速在考核中的重要性,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在監督、淘汰企業中的作用。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使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