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秩序得到根本改善,部分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明顯好轉
——供給側改革帶來大宗商品牛市行情
當前,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出市場價格同比大幅上漲、行業利潤明顯增加、企業積極增產的良好態勢。這與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密切相關。但需要注意的是,上游領域大宗商品價格如果上漲過快,可能會給下游行業帶來壓力——
最近一段時間,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了新變化,黑色系大宗商品價格迎來“牛市”行情,特別是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明顯。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黑色系、金屬品種、化工品種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上漲。其中,鐵礦石期貨價格7月份漲幅達21.3%,TDI部分現貨價格漲幅已達41.6%。
有關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大宗商品價格集中上漲,與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密切相關。從未來走勢看,大宗商品價格仍有一定上漲空間,工業企業應主動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速提質增效。
多因素助價格上漲
7月份,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為121.86點,比上月上升3.6點,漲幅為3%。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色類、鋼鐵類、能源類、礦產類分別上漲46.9%、34.5%、26.2%和23.4%。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采購經理指數也顯示,7月份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為57.9%,比上月上升7.5個百分點;非制造業投入品價格指數為53.1%,環比上升1.9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出了市場價格同比大幅上漲、行業利潤明顯增加、企業積極增產的良好態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上半年我國GDP增速為6.9%,其中一、二季度的GDP增速均為6.9%,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帶動了市場對大宗商品需求穩步回升。
同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產需結構進一步優化。例如,上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年度任務的84.8%;煤炭去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有效地推動了市場供需的改善,也帶動了價格回升。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宏觀經濟企穩向好是密不可分的。”工銀國際原材料行業總分析師趙東晨認為,上半年我國GDP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出口貿易、發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關鍵經濟指標也明顯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對能源、工業金屬、化工產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增加,進而影響了價格走勢。
趙東晨表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部分傳統工業部門的市場秩序得到了根本改善。例如,重卡/挖掘機銷量、建筑業PMI等多數先行指標,近幾個月都出現了明確上升跡象。同時,煤炭、鐵礦石等原材料庫存整體處于偏低水平。此外,進口價格上升導致成本增加,特別是國際原油價格重回50美元關口以上,具有一定的標桿指向意義,對市場信心也有一定提振。這些因素對大宗商品價格回暖也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下游行業壓力加大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升,部分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明顯好轉。例如,今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1233.4億元,為煤炭行業去產能、脫困和轉型升級發展奠定了基礎。
鋼鐵去產能的推進,也改善了鋼鐵行業企業的效益。今年上半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為3.04%,與2016年上半年0.97%相比大幅提高。
趙東晨指出,對于上游能源原材料行業而言,由于冗員和債務問題較為突出,商品價格的恢復性上漲有助于重建其正常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狀況,對于其安置冗員和剝離債務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這也有利于發揮價格杠桿效應,間接推動經濟、能源、工業結構的轉型調整。
不過,有關專家也表示,上游領域大宗商品價格如果上漲過快,可能會給下游行業帶來壓力。
趙東晨認為,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不僅會增加中游制造業的成本,也可能增加上游原材料行業過剩產能死灰復燃的風險。如果暴漲勢頭過度蔓延,可能推高通脹預期和通脹水平,限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空間。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陳中濤表示,7月份,制造業企業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均明顯上升,尤其以購進價格上升最為明顯。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雖然上游行業效益會得到提升,但下游行業成本會明顯增加、效益下滑,不利于企業協同發展,不利于經濟穩定。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武威認為,7月份,非制造業投入品價格指數升幅明顯,指數水平和回升幅度均高于銷售價格指數,反映出上游產品價格增幅相對于下游更為明顯。從統計局公布的利潤數據看,受益于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上游企業利潤增幅明顯,高于中下游企業的利潤增長幅度。如果價格傳導不暢,上游價格的上升不能有效傳導至下游企業,價格上漲不能轉化為下游企業的利潤,勢必導致成本擠壓,給下游企業經營帶來壓力。同時,上下游市場價格的對比,也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在穩中提質方面仍有改善空間。
“目前,我國工業產品價格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傳導不暢,PPI明顯上漲,但CPI并未走高,這樣的狀況有利有弊。”劉學智分析說,上游行業的改善對中下游形成擠壓,可能導致結構性失衡。但是,終端消費價格穩定,有助于整體物價水平保持平穩,這是好事情。從某種意義上說,價格傳導不暢,也是部分行業整合調整的一種表現,表明產業正在優化重組。
后市仍有上漲空間
總的來看,基于經濟回暖、基建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等因素,大宗商品價格后市仍有一定上漲空間。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達到6.9%,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促使市場各方對中國所需的大宗產品價格走向趨于樂觀。建筑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因中國市場銷售情況良好而收益大增,礦業巨頭弗里波特·麥克莫蘭公司也表示市場前景看好。
“除了宏觀經濟企穩、市場信心增強等因素在下半年繼續保持以外,還在于一些新的動力,預計下半年中國大宗商品市場依然向好。”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分析說,下半年我國建筑行業生產經營活動將持續活躍,市場需求較強,同時地方上一系列基本建設投資進入“下半場”,勢必拉動投資品與大宗商品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使市場供求關系獲得較大改善,對商品市場產生積極影響;許多大宗商品都是互為成本,而且中國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較高,礦石、油氣、煤炭、橡膠等最基礎的原材料進口價格提高,勢必推高國內一些大宗商品的生產成本。此外,信心增強等因素也將使下半年全國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在相對高位運行。
劉學智表示,由于產能過剩現象仍然存在,不存在價格持續性上漲的條件。由于去產能工作的推進,工業產品價格也不會顯著下降。預計下半年PPI漲幅將低于上半年,但仍高于過去幾年,全年平均漲幅有望高于5%,結束過去5年負增長態勢,不會出現工業通縮。工業企業應主動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品牌價值、企業經營管理效率。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將推動大宗商品價格的形成機制趨于合理。”趙東晨認為,去產能措施與商品價格大漲之間并非簡單因果關系。對于工業企業而言,一方面要充分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煤炭、鋼鐵去產能以及傳統工業企業增加中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實現轉型發展;另一方面也應完善成本預測和控制機制,并適當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降低價格過快上漲背后隱藏的風險。(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