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泄密事件之所以頻繁發生,一是西方文化中的極端自由主義和對政府的反感造就了一批“黑客羅賓漢”;二是西方一些國家在網絡自由方面的虛偽表現在網絡世界中遭遇反彈;三是法律沒有處理好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四是網絡技術的某些特性刺激了網絡泄密事件的不斷發生。
【關鍵詞】網絡自由 言論自由 泄密事件 【中圖分類號】D55 【文獻標識碼】A
極端自由主義造就了一批“黑客羅賓漢”
“網絡空間”被認為是繼陸、海、空、天之后人類發現的第五“公域”。當這片公域為人類敞開大門的時候,不少人便驚異于它的開放性,人們不需要辦理任何出入境手續,只要隨著鼠標的點動,就可以游走于世界。網絡空間給人的印象是獨立于世界上任何國家管制的領域。早在1996年,美國著名黑客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就發表了《網絡空間獨立宣言》,認為網絡空間沒有主權,不需要政府的管理,呼吁政府離開網絡,表達了網絡自由的極端主義思想。另一方面,在西方的政治理念中,政府是惡的象征,以政府為代表的公權力需要受到監督和制約。對網絡自由的極端追求和對政府的反感造就了一批“黑客羅賓漢”。
從當前出現的網絡泄密形式來看,這些泄密事件要么是企圖通過泄密監督權威,防止權威的擴張;要么是揭露政府在網絡空間濫用權力的行為。“維基解密”網站號稱有三大宗旨:信息自由、揭開事實真相,創造并維護真正的歷史。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被人們稱為“黑客羅賓漢”,他認為,當前政府的運作方式剝奪了公民對很多公共問題的知情權,維基解密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公開公共權力的信息,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過程能夠公開透明。維基解密并不是監督某一個政府,而是準備揭露全球范圍內的各國政府、公司以及非政府組織的行為。斯諾登曝光了美國政府通過“棱鏡項目”對本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長期網絡監控行為,他為其泄密行為辯解說,“我想激起一次全球性的辯論,探討隱私、互聯網自由和國家監控的危險性等問題”,他之所以要采取行動,是因為“我不想生活在沒有隱私、沒有自由、把互聯網的獨特價值都消滅掉的世界里”。①
網絡空間的開放性造就了網絡絕對自由的擁躉者。但網絡空間是現實世界的反映,當網絡自由的極端擁躉者發現網絡空間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后,就會對不同于自己想象的網絡空間現實做出強烈反應,而網絡泄密事件就是其中的突出現象。
網絡技術發達國家在“網絡自由”方面的虛偽表現
事實上,世界不同國家對待網絡空間的態度,很像歷史上不同國家對待海洋的態度:海洋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航海、探測和開發技術,更傾向于主張海洋自由;而海洋弱國則更希望自己臨近的海洋歸屬自己的主權管轄之下,受到更多的主權保護。今天美國仍在世界各地有條不紊地實施著“自由航行計劃”,挑戰沿海國的海洋主權。同樣,作為網絡技術的發源地,美國是互聯網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因而也就成為“網絡自由”的積極推動者。但是,在國際舞臺上,“網絡自由”卻常常成為美國實現自己國家戰略利益的工具。
美國政府一直在利用“網絡自由”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服務。例如,在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中,美國就利用互聯網干涉大選。而為了不影響伊朗反對派組織反政府的活動,美國國務院甚至要求推特公司推遲系統升級,而推特公司也這樣做了。當“維基解密”網站的泄密行為有可能危及美國的安全利益的時候,美國則施加壓力,使為維基解密網站提供服務器、域名解析以及資金轉賬等方面支持的公司切斷服務。這顯然違背美國倡導的“網絡自由”的價值理念。
而美國打著“網絡自由”旗號監視全世界的行為也讓很多人失望。斯諾登在參加了美國情報系統所進行的“棱鏡計劃”后,對該項目嚴重濫用權力對世界各國展開大規模網絡監聽感到震驚。他還對美國國家情報局總監克拉鉑在2013年3月聲稱“美國沒有蓄意搜集美國民眾的數據”的撒謊行為感到憤怒。美國的監控行為,使斯諾登心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典型的美國價值觀出現了幻滅。這是他放棄舒適的生活和待遇,走上泄密之路的重要因素。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法律關系難以平衡
言論自由作為基本人權,體現在重要的國際人權法律文件當中。但言論自由并非沒有限度,就網絡泄密事件而言,需要在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作出權衡。對言論自由的極端堅持,往往導致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失衡,導致泄密事件的發生。
179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從憲法上確立了言論自由至高無上的地位。為避免違憲,美國政府避免直接干預新聞媒體的經營管理,政府不能禁止報紙發表消息,只有在確實證明媒體發表了泄密的消息且造成直接、即時且無可挽回的損害,才能在事后追訴媒體的違法。政府官員雖然可以依據美國憲法將某些事項設置為機密,但涉密事項一旦被媒體掌握,政府就很難阻止信息的傳播了。而媒體為了吸引讀者,又往往熱衷揭秘。美國盡管在1917年就制定了《反間諜法》,將向外國政府“提供、發送、傳遞”情報行為列為犯罪,但并沒有說明是否適用于新聞記者。由于新聞記者在美國被冠以“無冕之王”,幾乎沒有新聞記者因泄密而被追究。在“維基解密”事件發生之后,《紐約時報》對“維基解密”利用自愿者匿名上傳機密文件的做法大為贊賞,曾考慮按照“維基解密”的方式開通一條“泄密者綠色通道”,專門讓政府雇員能夠匿名上傳大量機密文件。美國憲法上的這種規定,導致泄密事件層出不窮。
網絡技術的某些特點對泄密事件的發生有促進作用
由于互聯網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一個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傳統媒體的信息發布一般都采用實名制,網絡時代的虛擬性則使匿名成為可能,這是對泄密的巨大保護和鼓勵。從“維基解密”的工作形式來看,其材料主要來源于匿名用戶上傳的材料,網站負責對材料進行核實發布。“維基解密”發布的有關美國政府的很多機密材料,都是由美國政府或者軍隊的雇員匿名提供的。“維基解密”本身也很神秘,最為重要的特征是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也沒有公布辦公電話,并且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在提供大量文件給公眾閱讀的同時,還不會暴露自己,從而以安全可靠的形象免除了為網站提供機密信息的人員的后顧之憂。從運行機制上看,“維基解密”是由一些新聞記者、技術人員等志愿者組成的,員工之間互不見面,在線交流以加密方式進行,連真實姓名也不會透露。因此,“維基解密”網站背后支持者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匿名的團隊。這種匿名性能夠保障信息提供者的安全。美國駐伊拉克士兵布拉德利·曼寧利用自己負責情報分析工作之便,非法下載25萬份美國政府的機密資料,轉交給“維基解密”,他僅僅因為炫耀而暴露自己。而曼寧只是眾多為維基解密傳送機密的人物之一。
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對泄密者構成某種激勵。網絡傳播具有即時性和世界性,信息一旦發布,往往立刻就可以傳遍全世界。網絡的即時性,也使網絡中心的即時管理成為不可能,而網絡管理上的困難使網絡傳播形成了去中心化和去權威化的特點。網絡泄密的信息通過網絡的傳播能夠瞬間影響世界各國,尤其是在傳播者精準地選擇傳播時間的情況下,往往能夠對情勢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效果往往為泄密者所追求。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注釋】
①[美]格倫·格林沃爾德著,米拉、王勇譯:《無處可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43頁。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