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趨勢下,國家文化安全成為一國安全建設的重要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的文化安全面臨巨大挑戰,為此,分析國家文化安全的維護戰略極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 文化安全 挑戰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識碼】A
國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國能夠在國際交往過程中維護本國的文化主權與尊嚴,使其免受外來負面思想的侵害,避免本民族文化走向衰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防范難度要大于傳統國家安全,一個民族的文化一旦被其他文化所侵蝕和主導,必然逐步走向消亡,因此可以說文化安全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存亡,我國必須重視文化安全問題。
互聯網的發展加大了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難度
首先,全球化成為當前國家文化問題凸顯的主要動因。二戰結束后,世界各國的交流與聯系日益緊密,尤其是各國經濟上相互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生產要素實現了全球流通,形成了經濟的全球化。但經濟全球化不僅是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其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利用互聯網、大眾傳媒、跨國公司等平臺來侵占其他國家的文化市場,并輸出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從而破壞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體系及價值觀念。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融入了全球化潮流,這一方面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契機,但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思想進入我國,給我國的文化主權安全帶來挑戰。
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文化安全建設帶來新沖擊。WTO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產物,我國要想與國際接軌、加入全球化進程必然要申請成為WTO成員國,為此我國也做出一定的貿易承諾,這其中便有關于文化貿易方面的規定,如開放電影、音像制品、新聞報刊等領域,允許外資參與和國外文化產品進入我國,這為國外文化產品的輸入提供了極大便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主要產業,因此其有較為成熟的文化產品生產體系,而發展中國家往往成為發達國家文化產品的輸出地。因此我國在加入WTO后也成為發達國家文化產品的主要輸出對象之一,發達國家不僅借助WTO的各種貿易規則通過向我國輸出文化產品賺取豐厚利潤,同時也是借這一過程向中國輸出西方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這給我國的文化安全建設帶來沖擊和挑戰。
最后,互聯網的發展加大了捍衛國家文化安全的難度。隨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媒體具有及時性、雙向性、全球性等特征。發達國家掌握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英語成為互聯網的主要語言,互聯網也成為西方進行價值觀念滲透最為便利的渠道。由于網絡的隱蔽性、自由性等特征,人們在用互聯網快捷傳播、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必然會接觸到大量不良信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互聯網的這一特性宣傳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價值觀,讓人們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長此以往必然會危機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秩序,削弱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威脅我國的文化安全。
當前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挑戰
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外部挑戰。盡管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但美國依然是全球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有著極大影響力,而西方文化及意識形態對中國文化的侵蝕主要是指美國文化對中國文化安全的挑戰。
首先,美國積極促進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冷戰結束后,美國將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稱霸全球戰略的重要內容,并積極對外輸出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觀念,倡導政治多元化和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資本主義民主思想已經成為美國外交的重要任務內容。
其次,美國文化價值觀具有霸權性。美國試圖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其文化價值觀,并實現以美國價值觀為主的全球價值觀整合。這種文化霸權當前已經威脅到我國的文化安全。美國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舉辦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影響中國的精英階層,使之認同并積極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美國通過電影、音樂、書籍、服飾、飲食等產品輸入中國來重塑中國的大眾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讓中國大眾接受美國的文化價值觀。
中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的內部挑戰。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我國不可能隔絕外部文化的進入,因此要避免西方文化霸權的侵蝕,確保我國國家文化安全,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我國國內的文化建設,但當前我國國內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使之難以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首先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國內的影響力有所下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影響中國的經濟和政治,而較少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產生影響。要想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必須將其恰當的融入到我國的民族文化之中,讓人們自覺的用民族文化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接受馬克思主義對民族文化的改造。其次,我國民族文化本身在發展中也遇到諸多問題,如我國民族文化的理論創新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并且在學術話語上全面西化,并以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文化,客觀對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內容的意識仍需加強。
如何強化中國文化安全戰略
首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本土化,提升其影響力。讓馬克思主義融入我國的民族文化,深刻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選擇,我國必須改變當前意識形態與民族文化相分離的文化戰略,應運用民族語言去解讀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成為民族文化自覺,這樣在面對多元復雜的意識形態文化時,中國民眾才能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產生強大的認同感,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入侵。
其次,我國要不斷創新民族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無疑是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文化傳承并非是固守傳統文化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傳統文化,使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并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影響力。我國在民族文化創新中要堅持和而不同的戰略,即面對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我國要以開放的心態進行交流和借鑒,同時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色,實現求同存異的和平發展。
再次,我國要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體系。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通過輸入大量的電影、音樂等文化產品來輸出其文化價值觀,一方面得益于其實力強大的文化產業,向中國輸出了大量高品質的文化產品,而另一方面則是我國文化產業實力薄弱,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要強化我國文化安全,中國必須加強自己的文化產業建設。政府方面應該調整國家產業政策,鼓勵更多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體系,并改革文化投資體制,讓文化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與此同時,我國文化產業要積極提高產品質量,一方面這可以滿足國內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擠壓西方文化產品的國內市場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我國文化產品走出去提供可能,提升我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
最后,要開展促進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國在文化層面的交流日益緊密,我國應緊跟這一潮流,積極對外進行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將民族文化推廣到國際社會,這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推廣我國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我國可以從東亞“漢文化圈”入手,這些地區自古受儒家文化影響,能夠較好的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此外,面對當前人類人文價值缺失、道德失范等全球性問題,關注人文關懷的中國傳統文化恰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對于重建人類精神家園有重要意義,讓中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也將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鐵道警察學院)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